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樽明月
金樽明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00
  • 关注人气:14,8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月清风-47】文坛诗魁李商隐与他的锦瑟五十弦

(2011-08-18 14:17:51)
标签:

李商隐

琴瑟

五十弦

文化

分类: 自选荐字博文置首页

        

http://s13/middle/5f9ebd9ftaac1ee4d08fc&690

 

  金樽题记:

          我们为什么喜欢古诗词?因为那些精美的诗词是古人思想与情愫的精华;

     喜欢古诗词的人很多,但是能够读懂古诗词中的思想情感的人又有多少呢?

     人类的最高级的情感,不是表现在逻辑巨著里,而是隐藏在最经典的杂感里;

     学着读懂人类最高级的情感,必然会带给你娴静与丰富的心。

             

    在我的一生中,读过很多古人的诗词。如果有人问我,历史上哪一位诗人的诗是最回味无穷的,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李商隐!古诗词中,好诗、经典的诗很多很多,李白、杜甫、白居易,都能称得上是诗圣诗仙,佳句涟漪,美妙千姿。还有很多不是诗人、胜过诗人的历史绝唱,出自如岳飞、文天祥、辛弃疾等人之手,更是将自己一生戎马、走南闯北的感受,书写的淋漓尽致,令人称绝。那么,为什么我说,李商隐的诗才是最高境界的感怀类诗篇呢?那是因为,他的诗可以让任何人去感读,每一个人都能读出不同的境界,并且,那种境界会将你一下子提高到似乎与天籁之音对话的程度,给予你在天地之间肺腑呼吸的感觉,那种吞云吐雾般的惆怅情怀,正是人类最高级情感的精华与浓缩。我说,如果你能够体会到那种意境,你就与神圣的情愫接近了,如果体会不到,可能还真的需要练一练。

    且举一个例子吧,让我们来赏读一下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虽然引用了一些典故,但总体上还是一首易读易懂的诗,是李商隐的很多诗里较为经典的一首感怀诗。用很通俗的解释,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解释如下: 

    锦瑟啊(古时的一种琴)!你为什么无缘无故的有五十根弦啊;你可知每一弦每一柱都让我想念起与你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吗;你我往昔的生活图景像那庄生梦中的蝴蝶一样色彩斑斓,但那已成为了一场迷梦了!我便像那望帝杜宇,化作杜鹃,日日啼血哀鸣啊,迟迟不肯离去;每天夜里,我都似那月下沧海中仙岛上的鲛人啊,泣出的泪水化为珍珠落下;但你我往昔的美好生活,好像蓝田山上的玉石生出的烟雾,遥遥可望,但不可即了!这样的情感,怎是如今追忆时才有?只不过当时相知相恋时,便已惘然了! 

 

    这种解释对吗?似乎很对,因为从字面上来看,这似乎是一首感怀以往、思念佳人的情诗。但我每每读起来,总感觉得到那种诗背后的忧伤与怅惘情怀,它不是单纯感怀对佳人思恋之情的情诗,更深的思想,是人人都能体会、却遥遥不可及的那种宿命般的无奈!这种宿命般的无奈,只有到了“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时候,才能越来越清晰地印证。我把它重新解读,把全诗理解成一种对人生的追忆,解释如下: 

 

    锦瑟啊(古时的一种琴)!你为什么无端的恰巧有五十根弦呢;那一弦一柱的弹落,让我不禁想起失去的岁月年华;儿时的我心如潮水,梦幻多多,就像庄生梦中的蝴蝶飞舞那样色彩斑斓;我经常幻想自己是万能的望帝,可以春心荡漾,可以把美好的蓝图像杜鹃一样托付实现;渐渐地光阴逝去,就像面对沧海明月一样,多少波折让我黯然泪下;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受到像蓝田暖玉一样温和的生活,袅袅人间的炊烟,绕梁不止;只有当我年迈了,没有力气生活了,只能将往事追忆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我已经失去了那么多;年轻时我们不懂啊,那时的惘然混沌,我们怎能追得回来呢! 

 

    我的这种的解读,一定是有了一些年纪一些阅历以后,才会这样想的,在年轻混沌的年纪里,可能一切都在迷惘之中呢。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这首诗深入理解起来很困难,它让我们深思,困惑多多,远远不是字面的意义那么简单。且听我析来:

 

    首先,得到与得不到,在此诗中像一个谜团,让人思索:如果说此诗是李商隐写给他的佳人的,那么我们会问,他得到了他的佳人了吗,还是没有得到?“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似乎说明他得到了,否则为什么能回忆的那么深刻、那么细致入微呢?但是最后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又让我们感到“没有得到”的怅痛,没有得到的感情才是最美的感情,才让人永远追忆。所以,多少年来,这句名诗让人朗朗上口,皆是因为人们对“没有得到”的爱情的唏嘘。其实我觉得,得到与得不到,或者得到了又失去了,那种感受,是人类情感中非常令人感叹的一种情怀,每个有些阅历的人都曾体会过,诸如对爱情、对友谊、对事业、对理想、对仕途、对金钱、以及对健康等等,在种种人生要素中你要面对很多事情时,都有“得到得不到”的可能,那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长叹,寄托了人类无数最深刻的审思,非诗的表面描写那样容易解读。

    其次,真诚的对“宿命情愫”的感怀,若隐若现,令人惆怅宿命,是千百万年以来人们对自己无法把握的事情的一种精神寄托,没有文化的人有没有文化的人的宿命观,往往接近于愚昧,有文化的人有有文化的人的宿命观,往往接近于悲壮。是啊,在人生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又能把握多少事情呢?在一些事情的结局上,很难如人们最初的想象。大到国家政治、世界风云,小到身边事物,爱情婚姻,多少都会带有谜一样的不确定性,你和谁一生厮守,谁和你共度良宵,往往都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撮合,“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想一想,一生下来,我们真的是什么都把握不了,因为那种宿命般的惘然,一直出没在我们身边呢。李商隐把那种宿命般的情怀,用诗句表达得如此确切,的确是世间少有的。

    第三,在人们的感情生活里,“追忆”的情怀,才是最美的情怀,令人永远难忘:人们往往不会珍惜已经拥有的,却会珍惜已经失去的。许多珍奇宝贝、瞬息机会、良辰美景,生命运维,只有到了已经成为“追忆”的时候,人们才会倍感珍惜。人生是一款残缺的美,曾经有人写出一本《残缺论》来祭奠人生的种种残缺,那是因为人们不可能把握一切机会,往往失去的机会比能够把握的机会多的多。再以后呢,人们又太容易记住那些曾经的美好憧憬,或者感叹自己不能掌控那些机会,总是把“追忆”作为自己精神上的补偿,殊不知那些精神上的“追忆”对于现实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是人们就是那样的执着,不断地“追忆”着,一直到老,一直到死,甚至死不瞑目。李商隐的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告诉我们,在“成追忆”之前,在早早的“当时”,其实结果已经种下了,只不过当时很茫然、很无知罢了。我想,他的那种“追忆观”,在一千年以后的今天来看,的确有些“唯物主义”的味道呢。

    第四,如果解读人生所有的惘然,李商隐的惘然是很美丽的,令人欣赏:人生中会有多少惘然?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觉得,我们惘然的时候很多很多,远远比清醒的时候多的多。对于我们做过的“很惘然”的事情,有些人会后悔多多,用负面的情绪包围着自己,因此嫉恨、幽怨、委屈、伤感,古诗词中这样的情绪表述比比皆是,山情水意、花草鱼虫,似乎都成了借喻的景物。有人说:“无怒不诗人、无怨不诗人”,然而李商隐把那种“惘然”却写得很真很美很动人,是一种“无怨无悔”的惘然,因为他知道,他的那种惘然,是自然力的结果,是当时境况下不可克服的情景的必然结果,因此,只有用美的享受去化解失去后的怨恨,才是最值得的。

 

    李商隐的诗《锦瑟》,正如他的很多诗一样,倾注着他那非凡的精神力量和绝佳的表现笔法,甚是经典。锦瑟五十弦,弦弦紧扣,被李商隐弹拨出穿越千年历史的绝唱。想想,千年以后还会有人眷恋他的诗、他的情,那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怎像现在,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人们往往对面不相逢,若希望有一些思想上的沟通,都很艰难,这将是怎样的对比、怎样的不同啊。

    所以说,好诗,可以穿透历史、穿透灵魂,走向很远很远的未来。再过一千年,《锦瑟》还将是一首好诗,只是物换星移,会有后人再去解读,一定还会有更新的解释吧!

 

 

http://s2/middle/5f9ebd9ft7779c55fbc7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