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父与子人文思想草根 |
分类: 《明月清风》散文集 |
本文进入新浪博客首页,并被【文海兰香 】圈子推荐至新浪草根名博首页,在此表示感谢!
我看到许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很紧张。父亲,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统治欲望,统治了妻子,还想统治孩子。每一个父亲,在他的内心的潜意识里,家,就是他的王国,他,就是这个家的主人。你问,男人为什么要成家?他不会回答你真正的想法,爱你,只是一时的,爱自己,才是永远的。中国的父亲,骨子里有一种统治欲望,就像动物世界里的野兽,他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家里张扬的不遗余力。社会里的成功男士,最先要学习的课程,不是怎样猎食,是怎样隐忍。如果你能够学习好了这门功课,不成功都难。然而,在家中,每一个男士都不想再隐忍,只想把自己放松的像一个任性的孩子,这就是中国的父亲们。
然而,初生之犊不怕虎。你的孩子并不觉得你有权利在家里张扬,飞扬跋扈。孩子有一种天生的平等意识,当他一懂事,他第一个就会向你这个家中之王挑战。他会说,你为什么要这样,除非你做的很好,否则,他会把你的怠慢看在眼里,把你的琐碎当作不屑,他会说,你凭什么管我?你做得怎样?母亲的温柔,总是会体谅做父亲的,因为她知道他的出色,她希望他在社会中更加出色。对于他的散漫,女人理解,而孩子不会理解。他专门寻找你的不足,专门和你叫板,会搞得你很被动。
你对孩子经常也是很讲道理的,你在家里对孩子说:不劳动者不得食,孩子也要有自己的劳动岗位。孩子按照你说的去做了,但是他发现,你在家里没有劳动的岗位,于是问:“你为什么没有劳动的岗位呢?”你回答:“等你长大了,你也当了父亲了,你就可以没有岗位了。”孩子撅着嘴走了。他盼望着自己成为父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没有岗位”。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父亲们都是从孩子们发展来的,在孩提时代,他们接受了什么,他们就会将他们学到的传承下去。孩子时,他挨了父亲的打,他发誓,他长大了一定不打他的孩子。等他长大了,他会忘记过去,认为自己的成功与“打”有关。于是,他也开始以打的方式教育孩子,这种传承,就像遗传基因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中国传统教育的悲哀,往往就在这里。
好父亲,什么样是好父亲?在那个做父亲的眼里,总是迷茫的。对待女儿,许多父亲都是好父亲,女儿是父亲的半个情人,女儿会从父亲那里体会到父爱,她一生记着这份爱,往往回馈到她的爱人身上去。女儿是从父亲身上学到爱的。对于儿子,父爱不见了,有的就是父子俩的较量。儿子总想取代父亲在家里的地位,而父亲是一定要捍卫这种权威的,于是,两只老虎开始较量。儿子是从父亲身上学会权力的。于是,男人爱权力胜过爱女人,这是一种直接的传承,不由分说。在许多家庭中,儿子以沉默对待父亲,苍老的父亲很孤独,想和儿子沟通,但为时已晚,因为儿时的记忆身扎在儿子的脑海里,他们无法沟通了。
所以,要做一个好父亲,你就要学会给与。你要把你自己给与你的家人,不要去统治。一个家里,父亲越弱、越温和,这个家就越有凝聚力,儿子不会瞧不起你,儿子会像大哥哥一样地关心自己的父亲。你要是能够把儿子培养成为你的大哥哥的话,你当父亲就成功了。因为时代是前进的,大哥哥的儿子反过来关心投老的父亲了,这个家庭就会充满幸福。
李开复给女儿的信,在网上流传,我看了很感动。只是,那是写给女儿的。如果一个父亲也能这样给儿子写信,那他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了。
李开复的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中国是一个在教育中缺乏情感教育的国家,这一点很可怕。但,这责任,主要是来自父亲呀。母亲的爱是一种娇惯,父亲的爱是一种激励。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对下一代的责任。
只可惜,做父亲的人往往很难改变自己,哪怕是一点点。
所以,最好让没有做父亲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对你的儿子平和一点、尊重一点,否则,就不要做父亲。
本博推荐阅读:
【杂谈】婚姻中考验爱的能力
【散文】我的100天博客生活
【杂文】“侠贪”背后的悲哀
【杂谈】谁是真正文化英雄
【散文】两代人的对话
【散文】陪着老公逛八大胡同
【杂文】从《废都》解禁想到的
【散文】思念是一种模糊的美
【散文】女人爱逛街--天经地义
【金樽评博】与卧夫交流----也谈诗歌的表现形式
【杂谈】生活中的政要也很有趣
从“女子无才便是德”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