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谈】读宋浩浩文章:中国呼唤大文人

(2009-06-22 00:28:48)
标签: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评论

原创

思想

新锐

草根

诗人

名人

价值文学

杂谈

分类: 我的雨林(文化)

   

          【金樽评博】读宋浩浩文章所想到的--中国呼唤大文人

 

    我关注宋浩浩先生的博客,时间并不太长。以前,我看博客,总觉得博客世界太过匆匆,写文章的人信马由缰,有时草率,不必认真研习什么,文章是随手拈来的,质量不很高;看博客的人又太过匆忙,如行云野鹤,飘荡不定,没有一种安静的心情,势必看过既忘,真正沉下心看一点儿文章的人很少。所以,我内心一直认为,真正的学问必不在博客中。不过,即便如此,我自己还是保持着以往的一种习惯,一篇文章,只要吸引我,就一定把它看完,不可只看一半。可能就是这一点救了我,让我认真地去看一些有价值的博客,在新浪的博客中,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博文。宋浩浩先生的博客,就是一个难得的好博客。我不在乎你写什么,你的风格是怎样的,我在乎你是不是认真,是不是真诚,是不是拿出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给读者。所以,我判断博客是否好,一个最原始的标准就是,你是不是真实的,你的文章是不是发自内心的,你是不是怀着敬畏之心担当于你的看客的!

 

    请允许我在这里称呼宋浩浩一次“先生”,尽管他的年龄比我小很多,尽管他的文字在我看来还有许多稚嫩的地方。但是,仅是他做事的态度,就已经让我很欣赏了,因为我看得出来,他是真诚的,他在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他的博客,每一篇都很有看头,是用心在写作的人,这就是最可赞赏的精神。在虚拟世界里都能如此真诚,如此认真,相信,在现实社会里,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男儿,此人前途无量呵。

 

    但是今天,我并不是为他唱赞歌来的,任何一个文人,要想有所造就,是一定要经风雨、见世面的,一味的“捧煞”,反而会使年轻的一代滋生出娇骄二气,那将是有毒的。宋浩浩是个好苗子,响鼓也要重锤敲。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吗,听得进,就可以兼听并蓄,听不进,就会掉入“自我”的深渊,好文人要有大胸怀,千古皆是如此。

 

    今天,我想与他谈一谈他新近所写的文章:《中国文科学者鲜有人不嫉妒余秋雨》。这篇文章,6月16日13点41分发表在他的博客中,当日“文化栏目”博客排行第二,点击率达到109160人次。这是一篇“捧余”的文章,当今社会,赞捧一个人和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同等勇气的。因为,不论你赞捧还是批评,你都要站的更高一些,没有高度,就没有质量,也就没有评断他人文章的资本。逆向思维,不是任何人都能把握的。宋浩浩能够旗帜鲜明地写这篇文章,勇气非常可佳,我首先表示敬意。很好,中国能够产生一批有勇气的“讲真话”者,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万幸。

 

    宋浩浩的这个博文,中心思想是赞赏余秋雨先生的。他认为:“余秋雨先生太优秀,文章和人生都太潇洒,于是处处逃不开别人的妒嫉中伤。”他写出了几个观点,一是,在学院派的人士眼里,余秋雨先生是一个“大杂家”,他学问做得好,抢了许多“文科人”的饭碗,所以大家嫉妒他;二是“当代一些作家与散文家,他们为什么妒忌余秋雨。因为他们写不出黄钟大吕的作品,胸襟不够,写来写去都是小女人文章,而且销售得都不好,看到《文化苦旅》卖了20年了,还这么畅销,怎能不妒忌?”三是“余秋雨的书法也是当代文人中之一绝。这还了得,余秋雨先生又抢书法家饭碗了,自然也会遭嫉恨。”四是“批评余秋雨的,几乎都是搞文学的自己人,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理工科的教授、工程师、科学家等理性群体,到反而特别推崇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五是批评余秋雨的人实际上是想做“余秋雨”的,“这些中伤者,(如果有可能)肯定撇下自己肉体一溜烟裤子不穿就赶去投胎,成为余秋雨和张艺谋这样的成功人士。” 宋浩浩在这篇文章里说:“我曾诧异地走到田间,看到那些耕作的农民,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那些批评者不来骂这些农民,因为没有抢他们饭碗,没有攻击他并使自己成名的价值啊。好比有的男人,怎么也追不到自己最爱的那个倾城佳人,最后,总是逢人就痛骂‘这女人是个王八蛋,我恨死她了’,其实,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最想的、为她眼泪流得最多的,还是这个女人。学术文化界、演艺界莫不如此,我觉得,我真是看到这些人骨子里了。”

 

    我不要说多少话,只是把宋浩浩的博文精练一下,这些观点,就一目了然了。他的对与错,也是一目了然的。我敬佩宋浩浩写明了了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文人相轻”的现象,他也着实分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文人之所以相轻,很重要的一个心理特征,是来自内心的嫉妒,文不如人,即会嫉妒。同时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夺了饭碗”,僧多粥少呵。宋浩浩最后说:“中国的国民性是这样的,就是你没出息,你穷,他们看不起你,要把你当草给踩了。你有出息,有过人的才华、财富,他们又都想把你给毁了才痛快,因为你让他们觉得自卑了,所以鲁迅恨了一辈子中国的国民性,到现在也还是如旧。事实上,那些中伤者表面的冠冕堂皇、叫嚣一时,都掩盖不住内心的真实欲望,那就是:凭什么?”他把对余秋雨先生的崇敬,和许多人对他的批评对立了起来,认为那些人的人性是“恶的”,批评就是“中伤”,批评就是“交恶”,我想,这真真是有些片面了呀。

 

    非常偶然,在同一天,6月16日08点13分,我也写了一篇博文《余秋雨先生:你的博客比你伟大 》(2009-06-16 08:13)这篇文章,发表时间早于宋浩浩的文章。我的观点,虽然是有些批评余秋雨先生的,但,我敢保证,我不是出于“嫉妒”,也不是出于“人性恶”,正相反,余秋雨先生在我的心中很高大,我喜欢他的文章,决不亚于宋浩浩先生。在中国,即便在博客群里,文人都是少数,更多的人是“看客”,他们也有权利“评判”,他们没有私心,没有嫉妒,也没有“饭碗”问题,他们的内心也是有着“热心肠”的。即使是文人里,“中国文科学者”里,绝大多数也是有着正常心理素质的,嫉妒不是他们的根本思想,正相反,崇尚高尚,崇尚才华,学习精华,提高自己者,是绝大多数。所以我想,宋浩浩有些焦急了,焦急于希望“名师”更好,焦急于反击一些不善良的批评者的声音。宋浩浩的善良,明心可见,只可惜,有些偏激了,保护一人,和保护大多数人,哪个更重要?可不能因其一点,伤及无辜呵。更何况,批评者的意见未必都不对,还会有许多更真诚的东西,需要全社会认真去思考呢。

 

    其实,我们在评判什么人或什么事时,初始的标准往往是不一样的。所站的位置不一样,站的高度不一样,说出的话自然也不一样。评判余秋雨先生怎样,出发点相差很远,有的人眼睛里看到的是他的文章,有的人看到的是他的成功,有的人看到的是他的言行,有的人看到的是他的道德,有的人看到的是他的表演,有的人看到的是他的气魄……有人羡慕他,有人嫉妒他,有人效仿他,有人批评他,各种人都有,是很正常的。他是名人,名人就要有名人的心理准备,经得起来自各个角度的审视,就要承担名人的社会责任,这事儿一点儿都不奇怪。我不赞同动不动就说大家“嫉妒”,就说大家“仇富”,这样说是很负面的,本身就是一种“浅薄”,是对今日社会复杂性的一种简单图解。现实中的社会,不在人们的脑子里,真真是大千世界,什么样的观点都有,都有存在的理由,好像万物的生长,是没有什么特定的单一的“理由”的。

 

    我想对宋浩浩说一下我的出发点,或者是我的观点,不见得对,只是一家之言吧。你知我对余秋雨先生的感觉么?余秋雨先生,是当今中国文坛上少有的几个最有才华、最富有同情心、最担当社会责任感的、最有真才实学的文人,称得上文学界的大师级人物。我的敬佩,可能决不在宋浩浩之下。我不赞同文人必得要矜持,拿着派头,不能做电视台大奖赛的评判,正相反,正是因为他的心中有大众,才能把文学讲述的深入浅出的。他对灾区的支援,做得比那些公司老板高尚得多,要知道,那些钱是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爬”出来的,是真正的个人劳动的所得。他能捐出的数量,哪个文人能够捐得出来?想捐你也没有呀,为什么,技不如人嘛,你没有付出像他的那种劳苦,没有他的才气,当然就不会有像他的那种成绩的。社会中有许多不负责任的批评,也许会寒了许多“热心人”的心,余秋雨先生,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所以,我会“力挺”他。但是,我不赞同他总是用手中的“公司”去说事儿,公司是需要经营的,公司必须盈利,其理念与文人的理念相差太远。其实,何必呢,公司真的不如一个文人“旗手”有价值,中国的“大文人”是一定不会生长在“公司”里的。

 

    宋浩浩的文章,其实是站在半山腰上讲的话。我想说一点儿令我更深思的东西,我们要站在更高一个层次上去看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当下,为什么出不来真正的“大文人”了?中国现在十分需要“大文人”,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化兴旺”的“大文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真正的“大文人”。从古至今,曾经有多少“大文人”出现过,他们的文字流传千古,他们的思想恆古长青。他们中有大思想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大诗人、大书法家、大变革家,等等,那些超乎寻常的“大家”,为什么只眷顾过去,而到了现在,却消失了?就是前几十年,中国还有“大文人”的身影,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老舍、钱钟书、郁达夫、徐志摩、齐白石、刘海粟、范曾等等,而今天呢,在今天的中国,还有这样的“大文人”么?没有了,为什么?我们想过吗?

 

    中国没有“大文人”,不是因为“嫉妒”,也不是因为“批评”,更不是因为谁抢了谁的“饭碗”,在我看来,是因为没有产生“大文人”的土壤,或者说,是现在的环境,不利于“大文人”的成长,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很复杂。没有人天生就是“大文人”的,“大文人”也需要成长,和这个社会一起成长。“大文人”的“大”,不光要有大学问、大才华、大天赋,还要有大胸怀、大魄力、大机遇。“大文人”要有超前的思想,能够引领先进的文化,“大文人”要有那种“振臂一会、应者云集”的大魄力,还要有吸纳百川、百舸争流的“大包容”,不但要有“大名人”似的榜样作用,还要有“可重复性”的再生本领,想想,我们现在有吗?什么人能称得上“大文人”?现今中国的文人们没有“大旗”,起码在现在,我们没有旗手啊。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文人”,似乎来自“百家讲坛”了,能有再深刻一些的吗?电影明星的队伍那么庞大,而“知名文人”的队伍却那么弱小,寥寥几个有一些真学问的人,又忙于进“公司”了,能有多少号召力,这种局面不令人焦急吗?宋浩浩先生,你知道我的焦虑吗,我多么希望如余秋雨先生的这样的文人,再伟大“一点点”啊,向着“大文人”的方向进军,向着旗手的方向进军。年轻的文人们,我也希望你们能够提升自己,未来之韩寒,不要是今日之韩寒,未来之郭敬明,不要是今日之郭敬明,未来之宋浩浩,也不要是今日之宋浩浩,能长大吗?能快些长大吗?能深刻一些吗?我盼望啊。我盼望年轻人里出现“大文人”的苗子,不要总是“咿咿呀呀”地无病呻吟,不要赶时髦急于征服“草莽”的群众,不要在乎一尘一滴的得失,不要看见一片云彩就沾沾自喜,要静下心来做学问,这种真的学问,不是学院派的图解,也不是躁动不安的舞蹈,心中要有人民,脑中要有沉思,胸中要有千军万马......这其实很难很难啊。文化和金钱,一定不能在同一个境界里去实现,是不可“二者得兼”的。

 

    中国呼唤“大文人”。没有“大文人”的中国,文化是贫瘠的,传承是迷茫的,未来的文化界,方向是不确定的。所以,高一些标准要求那些能够成为“大文人”的人,没有什么不好。标准高,也是一种大爱,能够理解吗?中国需要“大文人”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