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与回望:在苍凉中凝眸美好(评论)

(2016-10-19 08:44:53)
标签:

书评

教授朋友

神交已久

分类: 文稿转载

行走与回望:在苍凉中凝眸美好

——读高海平散文集《一抹烟绿染春柳》

 

河南 范恪劼

 

《一抹烟绿染春柳》是高兄七月就邮寄过来的,并郑重交代,期望我能够写点文字。与高海平兄认识缘于文本。快十年了吧,那时在搜狐博客,一批朋友中,高兄的文字是较早引起我注意的一位:厚重稳实,磊落大气,却又有着一丝柔情萦绕其间。渐渐得知,高兄与我是同年生又同年上大学,便愈加心近,觉得虽未谋面,彼此定是有着诸多可以省略加注的话题与无须铺垫的会意。没有想到书一到手,却迟迟不能动笔。原因在于,全书53篇文章竟不能一次读完,几乎每一篇,都令我神驰心逸,那些岁月人事和时见的隽语总是勾连起追忆、共鸣和遐思。看看已是秋深,只好再一次重读,当然这一次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再做推敲和欣赏,毕竟,这部大著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难得读本,更是广大期待步入文章写作门径中学生的“范本”。说实话,如高兄我们这样年纪的读者,能够被一本书打动、吸引乃至于沉醉其中,至少要有穿透岁月的睿哲、观照此在的明达、挽结流逝的温润。更进一步,偏于个人癖好或者心性,还需有着“长风扫环宇”的豪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遒婉。恰好,高兄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

纵观全书,可用两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印象:朴实厚重,真赤子情怀;温和雅正,乃君子之风。正如著名作家邱华栋序中所言,按照题材,该书可分为四个部分,“故乡情愫”、“山水纪行”、“人文评述”、“生活漫笔”。但在看似有所区别的题材版块中,实际上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在人生旅程中的行走和回望。行走是多维的出发和持续的抵达,回望是来路的确认和初心的触摸。行走既有故乡故园的旧事重述与经年感悟,也有异乡遭逢的偶见与新得,更有文字世界畅游的发现与哲思。这样一路走来,人性之深、人情之美、人世之宽阔,都在一次次的遭逢、错愕、会意、惊叹中得到描摹、陈说和揭橥。渐行渐迎中,高海平有所扬弃也有所持守,有所珍惜也有所鄙夷。“一抹烟绿染春柳”,既是越过苍凉的跻身畅和润朗,更是立足此在的珍摄温良美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特别欣赏那种气息与温度:在丈量故乡和他乡的稳健行进中,在阅读书本和人物的精意覃思中,情愫与思想并行因而温润入心、感性同知性浑融遂生烛照之光。他操持的是那种历经多年打磨的、取自生活矿场、带有人间烟火味的语言;他展示的写作技艺是那种在场和反观交互调控的熟稔和审慎,不论是亲情、友情的细腻碰触,还是山水风俗的深情凝望,都能不囿于一时一地一人一物而涩滞单薄,都能将所见所感汇入情思的活水并时见理性光辉;他拨开琐碎的素常而窥见生活的细节和人生的筋脉,他切入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纵深来辨析土地的肌理和生命的本源,在苍凉的世界一再捡拾人情的丰沛、生命的充盈和山水的丰美,毫不掩饰地袒露着一个农民后裔本色书生的真实情怀——因理解而原谅所有、因忠诚而怀抱谦卑、因礼敬而赞美生命、因深爱而凝眸春意。最终,使得这本散文集,有了辽阔之上的大气,深邃之中的沉实,洞穿之后的灵动,有了一种引领向上、向善、向美世界观生成的可贵正能量。

 

从文章学和写作学的角度看,高海平的这本书可谓当代散文书写中的精良范本。这样讲,有以下几方面的事实可以佐证:

 

一是作品呈现出“现代中之传统”的独特印痕

 

中国散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可是,近些年来,在散文的写作中,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将中国散文传统置放在近于负资产的位置,似乎坚持传统的路径就等于保守、固陋、庸常,坚持传统的书写方式就会与现代甚至后现代相互龃龉。更为偏执的是,有人拿中国大陆二十世纪中叶一段畸形创作的文本来遮蔽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散文光辉传统,把先秦庄孟为代表的诸子所揭厉、汉唐宋所盛大、元明清所拓展、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作家所立新的深厚积淀丰富经验视如敝屣。固然,散文和其它文学体裁一样,永远都有着借鉴异域滋养、体现时代特色、建树人文精神的时代责任,但是,如果抛开民族传统特别是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烙印、美学精神、书写记忆,一定不会真正形成大格局大景观大散文。让人倍感欣慰的是,散文创作界依然有不少清醒而又执著的力行者,在不薄传统承继的路上,步步为营的行走着,高海平恰是其中的一位,而且是有了这么一部硬头货的实践者。在高兄的这部散文集中,无论是散文题材、散文文体、散文语言,还是艺术精神、艺术风格、艺术境界,都有着其来有自的中国优秀传统根基。其篇法、章法、句法,其立意、境界、风韵,用清代桐城派散文代表人物刘大櫆的说法,就是合乎“行文之道”。

作为一名曾经先后多年给中学生、大学生讲授作文课并多次参与中招、高招评卷的教师,我深知如许年来大陆语文教学中的艰辛与弊端。抛开其他相关因素不谈,仅仅如何让学生认识、热爱母语,熟练准确优美的表达,就是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一直努力但始终没有解决好的现代进行式问题。这其中,对母语为载体的深层文化结构、丰厚文学积累、宝贵书写经验的简单化诠释、片面化引导、谬误化否定就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有了这样一部基于传统又蕴含当代人文精神的优良方正的“中学生读本”,当然是值得额手庆幸了。

 

二是作品弥散着一种可贵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散文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当然有着文学的品性,即文学作品是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因此,看一个作家的散文抵达到何种文学品味与审美趣味,可以从其作品中所呈现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趣味来观察。高海平的散文在以上两个方面都展示出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自觉和美学追求。

艺术精神和审美趣味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综合地看作一个作家的人生艺术态度,因而也折射着该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老家年馍》中,有这样一段多角度多层面多手段的细节描写:

“硕大的铁锅,在一炉又一炉的炭火烧烤下,已经滚烫。切记,只有像年关这样的特殊场合才舍得烧煤炭,平时几乎只烧柴禾。铁锅口上笼圈搭了一层又一层,每个篦子上铺了崭新的笼布。各种造型的年馍像一件件精美的雕塑被小心翼翼地放进了笼中。特别是专供祭神、祭祖的祭品,一层笼圈是装不下的,必须占用至少两个笼圈。年馍进了笼,还要在每个笼圈接口处糊上麻纸,防止走风漏气。燃烧正旺的炉膛再添一锨上等燃炭,维持一个高端的热度。不一会儿,白白的蒸汽沿着锅沿、笼圈缝儿呈环状缓缓腾起。帮忙的人们这才歇下手来,缓口气,有说有笑。母亲虽然陪了说笑,但心里是没底的。因为她在平时蒸馍时,出过状况。人常说,怕鬼鬼偏来。时间一到,妈妈小心翼翼地揭开了笼盖,香味立马随之弥漫整个屋子。氤氲在蒸汽中的年馍个个都像瓷娃娃一般,有模有样,煞是好看。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叫来。然而,当笑容还未在脸上退却时,年馍们像商议好似的说变就变,刚刚还又白又靓的模样,瞬间就像犯了羊羔疯似的发青、抽抽了。大家又随之不约而同地‘唉’声一片。这种情绪刚一露头,似乎觉得不妥,继而,就是一个劲地迎合说:挺好,能拿出手,不丢人。妈妈勉强的笑容丝毫无法掩盖内心的极度失望。冲撞了灶神了?还是冷气太强袭击了年馍?当然,这是因为妈妈对年馍的要求过高才会有如此的苛刻。其实,年馍蒸得还是非常的漂亮。”

年馍,这凝注着底层劳动者虔诚祈愿、浓缩着老百姓一岁劳作结晶、贫寒岁月里难得有之的平凡食物,在作者的笔下,可谓极尽繁复之能事。作者对故乡故人充满深挚情感,在具有经典性民俗文化符号的描摹中,生动的笔墨几乎勾勒了所有既属于地域的也属于时代的民间物象、习俗传统。在对故乡的一再怀恋中、在行走四方的旅程中、在读书读人的感怀中,作者持守着一个成熟知识分子的辩证与笃定、精神与修养;相当一部分篇目达到了历史深度和情感厚度。我们知道,散文只是一种书写形式,在不同的作者手中,源于不同的禀赋、气质、情怀、趣味,往往会呈现不同的景观世界。在《故乡的四季》、《且行且吟》、《川北行散记》、《废园》等山水行走文字中,作者既有对风俗文化的理解、欣赏和审美,更有对心灵净土的寻找、生活底蕴的发现、精神映象的参悟。在面对人间烟火、大化造设的时候,他总是情动于衷,行之于文,将满腔的惊喜之情对象化到审美客体中。同时,丰富的社会经验,深刻的人生体悟,厚重的人文素养,又使作者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在情感与理性交织的表达中,让文本有了意蕴的饱和度和文化的启迪性。在《想起萧红》、《白嘉轩的腰杆》、《卡西莫多的爱情》等篇目中,对萧红、白嘉轩、卡西莫多等经典名著典型人物的审读,作者见人又见史,有着对书写对象设身处地的体谅、理解和以人为本的现代性观照,折射出作者举重若轻的文学表现力和可贵的文化品味。

 

三是炉火纯青的散文表现艺术

 

当代作家是幸运的,他们的语言书写已经起步于一个史无前例的海拔高度:既有着历史给予的丰厚积淀层,也有着时代涌动的崭新生成区。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现代语境中,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如何找到适于自我又适于更多读者受众的个体代码系统。一直笔耕不辍又始终活跃在语文建设一线的高海平,早已渡过了语言选择的悬崖并抵达自由驾驭的海平面。在这本散文集中,作者可以说完美地展示了各种表达手段的驾驭技巧,有些甚至堪称典范。

比如《饼子的故事》中,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与描写,“打饼子的师傅把在案板上揉好的饼子放到鏊子上烤,等烤的差不多时,再把饼子放在炉膛内——必须沿着炉膛边转圈的摆放。这时候,鏊子腾空了,又从案板上把第二波揉好的饼子放到鏊子上。过上几分钟,炉膛内的饼子烤得是焦黄焦黄,一个个新鲜的饼子就出炉了。然后再把鏊子上的饼子依次放进炉膛,案板上揉好的饼子放在鏊子上。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所有的工作只是一个师傅在操作。如果是熟练的师傅,他会把这一系列工序做成艺术。不妨简述其操作过程:先从大堆的面团上准确揪出一小块面团——刚好是一只饼子的量。然后左手转面团,右手擀面,这中间还要不时地往面饼上抹油、放香料,还要不断地拧面团——以至于达到千层饼的效果。夹杂其中的是师傅右手的小擀面杖,总能在擀面间隙有节奏的撞击着案板,发出打击乐的声音。饼子做好后,师傅一个划弧动作,饼子就飞到了鏊子上,发出清脆的摩擦声。整个过程像机器操作一般,同时又极富表演性。由面团到形成或方形、或圆形、或半圆形或三角形的饼子,再放进鏊子,再到炉膛,最后出炉,整个动作有条不紊,麻利好看,一气呵成。”

比如《且行且吟》中,层次清晰绘声绘色的景物描绘,“那山绿了,满坡的树林;那田绿了,麦苗返青。地垄上的柿子树还在坚守着冬天的寂寞,黝黑的树皮丝毫没有迎合季节的企图,紧紧地捂着老棉袄般,继续着它的冬之梦。村头的那棵槐树似有几分苍老,使劲地把自己妆扮成时间的证人。老村子的最后一户人家最终也搬了出去,留下来的是一座空空的废墟。一孔孔寒窑挂满了尘垢,倒是还有附近的鸡鸭游历一般来这里觅食,使得这座空空的古村落多少有了一丝动静来。”

比如《去壶口》中,物我无间扣人心弦的人物心理展示,“ 就在我们与母亲河一起拍了好多照片后,我俩都不约而同地蹲在河边把双手伸进了母亲河,掬一把河水轻轻地浸湿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脸庞,自己的喉咙,自己的胸膛,自己的心……黄河峡谷起风了,滚滚黄尘漫天而来。而我们却久久地坐在河边对母亲河交心、私语、倾谈……把自己久积心底的话说与她听。不知母亲河听到了没有,但我的眼睛却湿了,我的泪水滚过脸庞落进了母亲河,与那浑浊的河水融为一体,一快跌入急湍的壶口,向下奔去。”

高海平的散文语言,有着灵动自然的活泛,有着举重若轻的老到,还有着大巧若拙的境界。他展示了各种表达方式的可能与所能,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他验证了各种修辞的张力与极限,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比喻、拟人、设问、反问;他尝试了各种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物人互喻、以小见大,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他甚至预料了各种书写效果,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后的立体感,动静结合后的传达力,夸张与抑扬间的意会度,感觉化和理性化的区间值。他胸有成竹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立意和主旨,或者重视意境营造,或者追求哲思之美,或者刻意韵味提炼,或者留足言外之意。屠格涅夫认为,在一个文学天才身上“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徐岱《文学符号的功能》[J]文学评论1989 3)。高海平不是也不会接受所谓”天才”的无谓高帽,但他对于语言与表达艺术的刻意追求、对文学语言个性化的执著努力,无疑是值得肯定和尊重的。

不能不指出的是,高海平的散文还有两处值得读者留意研习的长项。一是巧设“文眼”的匠心。所谓“文眼”,就是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文眼”的存在,是预设给读者的,帮助读者窥看文章主题、理清行文脉络。如《穿梭在词语之间》、《锡林郭勒之夏》、《母亲的礼数》、《结庐在人境》等,或起始就做了交代,或卒章才显其志,或摇曳于行文之间,成为该文画龙点睛之妙笔。第二是精湛的结构艺术。在选材上,他做到了无材不能作文。既能够从寻常题材中做出不寻常的开掘,也能够从特殊题材作不凡的发现;既能够把温馨题材的情趣写足写透婉而成章;也能够在哲思题材的处理中嵌入深刻性终极关怀见文亦见义。在结构的设置上,作者因文而别,分别利用情感体验、内在思绪、人物活动、事物逻辑、景物转换等来经纬文本,有匠心而无匠气,剪裁灵活,结构适当。通观全书,也鉴于散文文体的特殊性,作者基本上都是第一在场人,也是第一叙述者。这种叙述角度和言说位置,不仅让文本具备了在场的亲历感,而且由于作者努力提炼自身经历中的深刻性和丰富性,使得读者在开本书的一瞬间就获得了可感可触的共鸣基础,在篇篇见我如同晤谈的亲切氛围中,享受阅读之乐人生之趣。

高海平兄一直在语文建设这条作业线上勤奋工作着。几十年来,他一方面心传口授,以编辑的身份,直接帮助扶持了一大批业已出类拔萃的写作人才,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以勤奋的创作,扎实的文本,在为文学园地增添重磅作品的同时,也为广大写作爱好者提供了精良范本。现在,高海平先生将这些作品整理成集,又经极为专业的编辑在每篇文章之后撰写了精当的点评,解决了范本高悬而无攀登之阶的困扰。为此,在本文结束之际,我不能不再次为中学生们喊一声好!

 

http://s6/mw690/001Kz98lzy75JyXn92J45&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