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公司的力量》在2010年非常火,有不少人找到了对公司新的认识。公司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举例说,出于统一运行时刻表的需要,美国铁路把人类的时间从上帝手中夺了过来。这是实业的胜利,是工业产业化的胜利。这个胜利是新兴铁路公司达成的,这也是现代公司制度的胜利。
然而,现代公司制度不是目的,只是过程。人们发现,现代公司越发展,也越丧失了“经济推动器”的地位。那么,公司的力量到底输给了谁?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经济学家劳伦斯·米歇尔在《美国的反省:金融如何压倒实业》中说,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使得很多公司从家族经营过渡到了公众所有,公司可以在股票市场募集到他们需要的更多资本。大公司富可敌国,能做到人们以前无法想象的事。然而资本的需求越大,公司股价的表现似乎也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公司为了提升股价而不惜牺牲企业的长期发展,甚至作假。他们忽略了经营,放弃了实业。股票市场最初只是现代公司手中的一个工具。然而,在它驱动了公司的投资、经营和决策之后,股票市场却摇身变成了公司和公司管理层背后至高无上的监督者。最终,股票市场把现代公司抛在了身后,公司屈服于金融的力量,股票市场替代了公司成为“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力量如一张强大而脆弱的网弥散开来。股票不再是拿来投资的,而是投机。2006年,美国的一家智库Conference Board就在报告中谴责了股票市场的短期行为对公司的统治作用。
金融的力量压倒实业的过程也正是美国资本市场自1897年来的演进史。在这个进程中,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政府的力量。在米歇尔看来,美国政府有不少需要反思的。第一,政府放弃了对金融业的有效监管。这也是后来金融风险不断放大和引发1929年在内的诸多经济危机的的原由之一。第二,政府听任了美国实业头上“MADE IN AMERICA”光环的黯去。因此现在也有不少人主张重拾“美国制造”,呼吁美版“铁公基”,期望更多的投入到制造业和基建。
现在来看,金融不仅压倒了实业,甚或也压倒了“美国梦”。在电影《美国偶像》中,所有人,包括美国的敌人,无一不爱大房子圈起来的富足的美式中产生活。然而这样的“美国梦”或许也葬身在金融风险的淫威之下。难怪《通胀化》的作者、金融风险分析师惠伦说,不过是庞大的负债打造了“美国梦”罢了。这样的“美国梦”如何持续?惠伦的观点或许也得到了一直唱衰美国的鲁比尼的特别认同。
还是铁路。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曾是全美最大的上市公司。这个庞然大物后来因经济衰退、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不复存在,而在这之前,却从没有停止过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