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其人其文其思想

(2009-07-22 07:58:34)
标签:

随笔

杂谈

 

庄子其人其文其思想

——亳州历史名人随笔之十二

 

 

 

 

 

庄子其人其文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风云际会,群雄并起,而在文化方面,在诞生各种学派的同时,也诞生了对后世产生诸多影响的文化巨人,庄子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战线领域内的一位大家,庄子及其所著《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关注的对象。

庄子其人,名周,宋国蒙人(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因关于他的历史记载颇少,所以其家世渊源、师承关系、生卒年月均不甚明了。只知道他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小吏,后隐居于“穷闾陋巷”,以织履糊口谋生,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

庄子所处的年代,为战国时代中期,大约与梁惠王同时。当时正是秦、齐、韩、魏、赵、燕七雄争霸天下的时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求,“士”这一阶层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而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他蔑视执政,鄙薄富贵,拒入仕途,安于贫困。楚威王闻知庄子很有才能,派了两名使者,以厚币礼聘,请他作相,被庄子所拒。事虽并必可信,但就此与《列御寇》篇所载同样的事合看,可见庄子是一个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之人。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的思想是一个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全身保性思想的完整思想体系,其中有很多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论和辩证法三个方面。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他在《大宗师》篇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古而不为老。”在《知北游》中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在《天地》中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都是在说道是无为无形,自在自根,生天生地的本原。由于庄子肯定了道是生养天地万物的根源,且无处不在,所以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的从根本上是同根同源且地位平等的,因此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现我为一”。肯定天地万物与人是统一体,密不可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在认识论方面,庄子发展了老子的玄同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万物齐一齐物论。所谓齐物,就是以主观的绝对精神认识事物,事物则无彼此的具体差别,即“齐万物而为一”。在庄子的认识论中虽然还没有否认客观的认识对象,但是却否认了认识标准的客观性,从而对认识抱绝对怀疑态度,所以构成了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主义。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是没有质和量的规定性的。所以他在《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既然人们的一切认识都没有了是非标准,那么世间也没有了是非的界限。以此推之,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可靠性也就值得怀疑了,所以庄子又陷入了不可知主义的泥潭。

既然庄子提出了相对论,那么其学说中自然也就包括了丰富的辩证成分。其中描写最多,表现最为充分的,是关于“无用之用”的命题。这一命题的论述,论证视角广泛,内含丰富,既包含“善于大用”、“物尽其用”的思想,又含有“有失必有得”的理念。这种辩证的思想给人们观察自然和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很值得重视的。

庄子生活的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感同身受,对昏君乱相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憎恨,对黑暗社会无比不满。庄子在他的著作中,曾对尧舜以来的统治者的残暴行为作了一一痛斥,《列御寇》中揭露了宋王的残暴,《则阳》中揭露了秦王、卫灵公的腐朽,《说剑》中鞭笞了赵文王杀人为乐的行为,都十分尖锐而深刻。而在《胠箧》中,则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不公正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对于频繁的争霸战争,庄子是持反对态度的。在他看来,黄帝之所以不能达到至德,就在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在《人间世》中,他借颜回之口说:“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量乎泽,若蕉,民其无知矣。”说明卫君好战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他认为,战争都是由于好名好利而引起的,并举尧进攻丛枝、胥敖,以及武王伐纣的实例来说明战争的起因在于贪名图利。

与此同时,庄子又极力反对儒家的有为政治。他在《列御寇》中借鲁哀公问颜阖“吾以仲尼为贞干,国有其瘳乎?”答说孔丘的有为政治是不可用的。尤其在《外物》中以辛辣的笔触写了一个儒士以诗礼发家的故事,借以说明儒家有为政治只是为了图名求利,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基于此,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他既反对“君人者以已出经式法度”的法治观点,也反对“藏仁以要人”的礼治观点。在他看来,“君乎牧乎”这样的统治制度不过是愚者的固陋之见,仁义不过是诸侯用来窃国的工具,“经式义度”也不过是统治者用来“欺德”的手段,因此法度是约束不了百姓的,如果硬要以这些东西来约束、欺骗百姓,则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他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只要游心于恬淡的境界,清静无为,因顺事物自然本性而不用私意,天下就可以治理了,并得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结论。

同时,庄子还完全继承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认为最为理想的“至德之世”是回到那种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并宣称,“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这种思想是一种倒退的消极思想,但也表达了人们对平等自由社会的向往。

庄子是一直强调全身保性的。而这种观点又主要体现在追求思想的绝对自由和自我养生两个方面。关于对自由思想的追求,集中体现在《逍遥游》中。逍遥一词,是庄子首创,所谓逍遥游,就是抛弃一切物累和一切约束,自由自在,任性而游。他认为,宇宙巨如大鹏,细如雾气,都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们都有所恃。只有无所恃,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排除一切功利目的和人为的桎梏,清静无为,自由自在,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显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关于生养观,庄子一味地提倡无为,认为只有远去名利,去富贵才能远离祸患。他在《养生主》中主张“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种人生观点是以自我价值为核心的人生观,是对社会价值、社会的义务及责任问题完全持否认态度的。他通过很多文字讲述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不受又逃循的故事,说明无用之为大用的道理,就是主张对社会不提供任何价值。在他看来,凡是给社会提供价值的都是没有好结果的,关龙逢、比干、伍子胥等人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只有像社树那样不为社会提供任何价值,才能保全自己的全生。

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其散文的艺术成就是十分高超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具体地说,庄子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景象壮阔,具有一种雄奇怪诞的艺术境界和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如《逍遥游》篇对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描写,就写得雄奇壮阔,气象万千。说鲲之大,鹏之背,有几千里;说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其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此等极度夸张的描写,“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磅礴气势,受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赞赏。再如《人间世》篇写齐地有棵栎社树,其大能遮数千条牛;临山十仞之枝,能造舟数十;《秋水》篇写齐地秋水至时,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埃渚崖之间不六牛马,顺流而下,至于北海,不见水端,因而引起河伯望洋兴叹-----凡此种种,无不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是语言犀利,讽刺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庄子对社会上种种弊端和丑恶行径,都能以犀利的笔触,予以无情的讽刺。如《外物》篇写伪儒“以诗礼发冢”的寓言故事,把大小伪儒盗窃案墓时担惊受怕的紧张情绪,以及其生怕损坏死人口中珠宝的心态和轻手轻脚的动作,都描写得绘声绘色。再如《列御寇》篇通过宋人曹商出使秦国,得到秦王的欢心,获车百乘,而却大言不惭地夸口于庄子的故事,有力地嘲讽和抨击了不择手段、阿谀奉承、而获得荣华富贵的无耻之徒。

三是巧用寓言,形象奇特,善用比喻,生动活泼。在《庄子》一书中,主要是以寓言为艺术形式反映庄子思想的。据不完全统计,全书共有寓言故事一百多个。庄子通过这些寓言为根据,阐述了他的世界观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和探索。在《养生主》中,他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了他的处世哲学。在《德充符》中,又以鲁有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耻等六个形体不全者的寓言,说明了至德的观点。同时庄子散文还善用明喻、暗喻、正喻、反喻等多种手法,这就使得他的文章生动含蓄,极具趣味。

四是文中多用韵,声调铿锵,使读者有和谐的节奏感。例如《逍遥游》中惠庄二人的对话,全用韵文,然而妙在非常自然,不但不觉得有意押韵,或者因押韵而拘牵词义,反而助长了文章的气势,与后来的散体辞赋相类似。而《德充符》一段更富于诗意,真可谓“天籁”之文。总之,《庄子》一书,特别是内篇,有时象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象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在先秦散文中即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亦罕有伦比。

   如果说庄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方面,对后人积极和消极的影参半的话,那么,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对后代的影响,则完全是积极的,没有穷尽的。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闻一多曾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这话并不夸张。从寓言到小说,从诗歌到散文,从形式到内容,从文学到哲学,无一不留有庄子的影子,甚至中国的艺术史也多少带有庄子的印记。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