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弹钢琴的建筑工人,定是个有故事的人 | 暖评

(2017-09-01 00:15:02)
标签:

杂谈

​文/钱业

记得有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外国视频,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街边弹奏钢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后来网上还有一段传说,也不知是真是假,原来这个乞丐,也曾经锦衣华食,是一大学的声乐教授,只是后来妻子因为车祸去世,精神上受到极大刺激,他对生活心灰意懒,从此过上流浪的生活。凄美的爱情故事配上街边优雅弹奏,让许多人一度感慨生活的无常。

昨天,香港的网友也在商场发现了一位穿着建筑工人服装的“李云迪”:一位可能刚刚干完活,还穿着制服的建筑工人认真弹着钢琴。弹奏的是教会歌曲《赞美之泉》。把视频放上网的曹先生说“可能为了生活,需要放下梦想”。

弹钢琴的建筑工人以“扫地僧”的方式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形成反差的是建筑工人和钢琴这两个词在传统观念里的巨大鸿沟,是他朴实的背影和他琴声中舒缓人心的力量。

许多人猜测,这琴声背后也必然有一个无奈的令人唏嘘的故事。他可能曾经优渥,也曾经挫折,钢琴和音乐是往日的眷恋和心中的白月光。他也可能就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后来学会了用钢琴弹奏教会歌曲,信仰和音乐是他抚慰自我的方式。

无论是怎样,琴声透露出,生活在变,但他这个人是丰富的,他的生活中还有着对于美的向往。其实这就够了。我们不用说是梦想战胜了现实,还是现实打败了梦想,在这位建筑工人这里,这不是一场非此即彼的交战。不用把生活和梦想对立起来啊。就算是一时一地不尽如人意,也不用将钢琴上锁、画笔搁置,将理想封印。

艺术和美这件事情并不只对“贵族”屈尊。艺术的培养是需要金钱的支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我们的意识中,艺术和上层社会的紧密关系被“固化”了。然而艺术更需要的是一个人对于美好的感知度,对人性、感情的观察,对他者的同理心。准确点说,需要的不过是一颗善感的心。

艺术本来的作用也是在深夜的时候抚慰疲倦的灵魂。它是纯粹、善良的滋养。建筑工人师傅是幸运的拥有它的人。

我想起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里的那位公寓女门房,一个肥胖、也不好看的54岁的寡妇,她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己座位门房的粗俗的形象,甚至假装自己目不识丁,另一方面她又为自己在密室内筑起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她会一边喝红茶,一边看谷琦润一郎的书。

其实往我们身边看一看,也不乏这样“扫地僧”似的人物。隔壁的大爷或许练了几十年的拳,身上藏着八块腹肌;学生宿舍的阿姨可能会说一口流利的俄语;食堂师傅或许下了班就练书法,字儿能在淘宝上卖。

他们有一个自己精心守护的小世界。令人羡慕。

顾长卫执导的电影《立春》里,蒋雯丽饰演的女主角王彩玲是一个县城声乐老师,貌不出众却有一副好嗓音。她一心想调到北京实现她的音乐梦,她想唱到北京,唱到巴黎,但是失败了。很多从小学艺术,希望走上专业道路的人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幻灭时刻。很多人从此彻底远离了艺术,分手一样“一刀两断”得决绝。其实艺术不应该从他们的生活消失啊,告别这样美好的东西是一件多可惜的事情。

也许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实现从底层到真正从事“艺术”的跨越,但只要心中怀有美好的东西,生活就会有希望。

编辑:新吾   实习生:王琳  纯洁  吴敏   校对:王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