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胡涵
内容分发平台们最近活得越来越相似了。盘点一下最近各个平台之间的口水,简直是一个互相“抄袭”的乱战:头条搞出了“微头条”模仿了微博,接着弄出了问答模仿了知乎;微博呢,也弄出了个问答来模仿知乎,知乎则搞出个想法模仿了微博。
有句话很适合形容现在的局面:又到了平台大战的季节,吃着补贴的大V们,开始了新的一轮迁徙。
所以,当传说中300个KOL夜奔头条问答的时候,大家展开了一轮要钱还是要情怀的大讨论。去了头条的大V说,赚钱没有什么可耻的,知乎你居然敢无视我们这些叛逃的大V,知乎你赶紧醒醒吧。看热闹的大V呢,则出来添油加醋,你们去了头条问答也就是找个实习生发帖赚钱而已。言下之意,砸钱的平台收买来一群貌合神离的逃兵,当了冤大头。
其实,平台想得比谁都明白,所以才会大家越做越像。内容平台不做社交不产生意见领袖,将来一定是死。所以,微博要把持住明星资源,知乎要不断产生大V,而头条则要不断砸钱。再早一些,当年微博大战的时候,腾讯、搜狐这些微博不也是动辄数十万现金外加数百万粉丝的去挖新浪墙脚嘛。
照我看,唯一没想清楚的,其实是这些逐补贴而居的大V们。
知乎是一个强互动的UGC型内容平台,这种平台的优势就在于能够产生社区大V;劣势则是,社区内的流量影响力存在天花板。因此,知乎大V在很多时候,都是“穷酸大V”和“小众KOL”的代言人,与微博、微信这样的大V没法比。
而今日头条,从资讯分发平台起家,缺乏社交和UGC基因,因此,今日头条的平台上几乎无法产生大V和IP。今天,今日头条所支付给大V的搬家费,本质上是需要一群能够生产个性化高质量内容的个体户写作者,来中和太强烈的PGC气质,增强用户黏性。
不难想象,当知乎大V们发现头条上那串让人目炫头晕的阅读数,和每条几百块工资月结旱涝保收的待遇之后,内心会有多大的触动。似乎一夜之间,大家就找到了名气、知识变现的可能。
但别忘了,要生成一个大V,需要什么条件?内容生产 角色扮演。只有内容生产能力的人,至多成为一个不错的专栏作家,能够持续以粉丝互动、情绪表达等方式塑造出特定人格的人,才能够成为大V。
从这个角度看,头条的平台补贴实质,是在以价格购买大V们过往积累的影响力和内容生产能力,没人需要你在这里展示个性培养粉丝,你只需要在流量高的热点中,恰当的贡献一些用户喜欢的内容就行了。
因此,吃补贴,是大V变现模式中最竭泽而渔的一种:要么就在一个不适合生产大V的平台上辛勤耕种,最后沦为了流量海洋中的无名雷锋;要么,就是雇个实习生复制粘贴一些糊弄的内容骗取补贴,然后再被平台和用户双重淘汰掉。
从一个平台出走当然简单,但对于大V来说,珍惜羽毛和辛勤耕种才是必经之路。以为吃补贴是一种快速变现的捷径,拜托,这场泡沫大梦也该醒醒了。
□胡涵(媒体人)
编辑: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