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与归
毫无疑问,崔靖翔是一个大写的人。
7月23日,一句“有小偷!”成了瓜贩崔靖翔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事情发生在河北廊坊杨税务乡的集市上,因提醒女顾客有小偷,他被盗窃团伙殴打,其中一人用刀捅进他右肩,伤及动脉,尔后死亡。在此过程中,并没有人站出来。
崔靖翔47岁,他身材偏瘦,他生活艰辛、债务沉重,他家有儿女、母亲患病……他有很多理由选择退缩,甚至去抱怨生活,但他依然选择了坚守良善和勇敢,这是我看到的最闪光的地方。
崔靖翔只喊出了三个字,但让我肃然起敬;他的不幸遭遇,也让我心生悲悯。但我不会因此而感叹人性冷漠,更不会对这个社会失望。
也许有人会化用马丁·尼莫拉那段著名的忏悔词,“今天,你看见小偷偷别人你没有声张;明天,丢东西的就是你”。但正如当时情形凶险,窃贼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伙,且手持凶器,试问在这种情形下,有多少人敢挺身而出?
这种情形,和歹徒手持凶器在银行抢劫的情形差不了多少,我们理应秉持这个常识:不去苛责工作人员为什么不反抗,不去苛责旁观者为什么不挺身而出。
事实上,当崔靖翔被刺倒地的时候,有附近的摊主前来帮忙查看,集市上也有人打急救电话。是没有人敢冲上去对抗嚣张的小偷,但这些小善也是人性之光,不是吗?当我们失落于崔靖翔被殴打时“无一人帮忙”,恰恰忽视了那位女子被偷项链时崔靖翔勇敢地发了声,不是吗?
我们不能苛求当时当地,再出现一个崔靖翔。有了更好,但没有也无需落寞。有些美德正是因为它稀缺珍贵,所以为美。
“谁敢声张?反正我是不敢说,常在这里卖东西,被人认出来报复咋办?”我很理解说这句话的大妈。报道有个细节,这位卖桃大妈的“两个儿媳妇都在大集时丢过手机”。你能说她没有同理心或者教训吗?她只是怕而已。而怕,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心情。
据报道,当地集市常有小偷,而“鲜有人声张”是一种惯常现象。这不能说明当地居民太冷漠,只能说明当地治安不太好。对付恶者,最该依靠的是强者,而非弱者。旁观者面对猖狂的小偷喊出声是一种美德,但职能部门及其人员对付窃贼,那是职责。
瓜贩走了,或许在后续的关注中,他会获得“见义勇为”的称号,他的家人会得到捐款,但一个生命无法挽回,一个家庭从此破碎。我们可以因此心痛,可以反思不足,却无需心寒。指责冷漠是最简单,也是最无用的。
只要我们对于善恶,有着充满人性和良知的是非判断;只要我们对于义举和恶行,有着清晰、公正的价值判断,有这样一个牢固的价值评判体系和褒惩体系在,便是最大的光芒和希望。
编辑: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