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看到的最好的书信,出自一个来自甘肃的高考生和清华的招生办之手。
甘肃定西考生魏祥,在今年高考中,考出了648分的好成绩,并且报考了清华大学。依照清华大学往年在当地的分数线,这个分数上清华应该没问题。但因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魏祥出生后便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下岗多年的父亲又身患不治之症,医治无效于2005年去世。坚强的母亲背着魏祥,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学业。由于魏祥的身体原因离不开亲人的随身陪护,而母亲如果陪他上学,只能放弃工作,仅有的经济来源将要斩断,所以他在6月26日向清华大学发出一封公开的求助信。
一位先天残疾的考生,出生在“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又在年幼的时候遭遇了父亲去世这样难以承受的打击,人生对于他来说是如此的艰难。但他抓住了高考这个几乎是唯一一个有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奋力一搏,一跃冲天。在这个层面,魏祥已经做到了最好,即使和很多同龄的健康孩子相比,他也是足够优秀的。
而魏祥面临的是更实际的问题,他怎么实现带着母亲上学这个目标。他选择给清华大学写了一封求助的公开信。其实单独阅读这封信,你就能看到一个高分学子的胆识、感恩和自尊。读完这封信,最突出的形象就是一个坚强的母亲,母亲夏瑞云是魏祥身后最坚强的后盾。
不难想象,面对一个先天残疾的孩子,一般的父母都会有挣扎,让他留在家里还是去学校接受正常的教育?选择正常的道路就意味着父母超乎常人的付出。魏祥的父母在他3岁半的时候做出了决定:他们要让孩子接受教育,而且是要接受高等教育,“一定要上大学,有知识了思想就开阔,就能长本事。”做出这个决定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想好了为魏祥付出一切。在魏祥的父亲去世后,背魏祥的只剩下母亲一个人,而她选择了坚持。
新闻图片中的魏祥笑得很憨厚,我们很开心看到,这依然是一张自信,对明天充满希望的脸,几乎看不到苦难的痕迹。我们感谢魏祥选择坚强,他告诉我们即使身处极端的逆境,人依然可以做到自尊自强,与此同时,我们其实更应该感谢他背后那位伟大的母亲。
故事到此,已经足够温暖了。不过这个故事之所以刷屏,还是因为清华大学愿意延续这份温暖。
在魏祥的求助信发出的当天,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刘震当天便在求助信后留言回复:“我是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刘震。魏祥同学已经报考我校。我校老师已经与他取得联系,为他提供一切尽可能的资助!清华不会让任何一位优秀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昨天下午,清华大学给魏祥打来电话,告知已经给他和母亲准备好了宿舍,并表示诸多校友看到消息后愿意资助其学习费用和后续治疗。
最令人感动的是,清华大学还以一种特别古典的方式,用一种极其认真的姿态给魏祥回了一封信。
这两封信里有真挚的情感坦露,写信的人,捧出的都是自己的一颗心:魏祥的信里有一位伟大坚强的母亲和一个自强的自己,清华大学的回信里有对一个学生的人格的尊重。在这封回信里,我最喜欢这一句:“(你)活成了让我们都尊敬和崇拜的样子”。
你或许会对清华大学的回信稍微感到一点点不适,因为它似乎显得过于“华丽”了。这种理解不能说不对,但换个角度思考:一位残疾学生因为困难无奈地发出求助,甚至要公布自己身体残疾的细节这样的私隐,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清华大学用一种特别正式和古典的方式回应魏祥的求助信,又何尝不是在保护一个求助者的自尊?在魏祥所经历的困难面前,以及他面对这些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面前,再华丽的回信,都显得苍白了吧。
其实我在阅读这封回信的时候,最感动的,倒不是信里华丽的用词和引用,而是那种久违了的旧时信件才会有的美感。这种美感来自那句“见字如面”,也来自认认真真回一封信这个久违的动作本身。
信里引用了冰心的诗,“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清华大学做此引用是因为他们做了换位思考,回信的作者居然去想象了魏祥的童年是什么样的——“想来这句话应该符合你的童年记忆吧。在梦一般的年华里,却要承受含泪的记忆,这泪水不包含欢喜,不代表留恋。”
换位思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和智慧,相信这两句话已经像一双温柔的手,抚慰过了魏祥的童年忧伤。这样两封信是写给对方的,但又是写给整个社会的。这一对高考学子和高等学府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稀缺的一种人文和情感的范式。
文/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