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流浪汉的外卖 | 暖评

(2017-06-06 21:18:02)
标签:

杂谈

郑州街头的一家面馆,店长张学栋接到了一份特殊的外卖订单。一名顾客点了一份土豆牛肉饭、一份米饭、一个鸡爪。顾客指明的送餐地点有些意外,是一个公交站。

张学栋仔细一看订单上的留言,“南三环黄岗寺82路公交站口路边,有个流浪汉,你直接送给他就行了。告诉他放心吃,如果你有蚊香,可以送他。”这是一份送给流浪汉的外卖,张学栋瞬间被打动了。

给流浪汉订餐的是包先生,26岁,河南周口扶沟人,现在郑州一家快消品公司做普通业务员。和很多外地的年轻人一样,他在郑州这座城市租房生活,是一名“郑漂”。每月的工资,除去房租等其他开销,几乎剩不下多少钱。

大多时候,舆论视野中底层人的叙事都比较凝重,无处不在的被歧视以及被剥夺感让人压抑。那些扯动我们心弦的事故、痛苦和不幸听得越多,我们越倾向于“撤离”,甚至不再有那种强烈的愿望去提供帮助了。

“郑漂”小哥点外卖送流浪汉的这则“底层故事”,不免让人有一些小感动。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什么巨额豪捐的慈善,简简单单的一顿外卖,没有什么仪式,不值得大写特写,可是这顿外卖中的“善意”却特别“接地气”。

为流浪汉定外卖的包先生说,六一当晚在公交车站微弱的灯光下,他看到一名中年人躺在地上的一个毯子上啃东西吃时,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十几年前父亲在建筑工地上干活,跟很多民工一样,他们舍不得住宾馆,夏天就躺在路边对付一晚,省下钱留给老家的孩子……

如果非要挖掘包先生为流浪汉送外卖的“动因”,也许就是他脑子里回荡起的有关父亲的画面,刺激了内心潜在的善意吧。

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一定带着他多年的成长环境与经历所刻下的烙印。对他人的爱与关怀,一部分来自“天性”,一部分一定与成长的“烙印”有关。这些烙印也许会让人产生更多的“共情”能力,共情又可以激发更多的善意。

“郑漂”包先生普普通通的一顿外卖,传递了一种温情,熨帖而不灼热,他不会让受助者感到任何难堪。我总是忍不住猜想,那位流浪汉在接到外卖的一瞬,应该首先是惊讶,其次才是感动吧?

一顿暖心的外卖,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他让受助者真切感受着,在这喧嚣繁华的城市里,即便自身卑微,也会被陌生的善意关照着。


愿你被这城市温柔相待。小时候写作文,形容城市时常常喜欢用“冰冷”,冰冷的水泥建筑隔开了人与人间的温度;如今一些城市依旧不够“暖”,城市里的很多小人物还不能完全被善待。包先生和流浪汉所生活的郑州,和大多数中国城市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大熔炉,人们带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来到城市,为城市贡献着不一样的感受与温情。作为小人物的包先生,为他生活的城市贡献了一份温情,作为受助者的流浪汉,也感受到了来自城市“人”的帮助,这样的故事总让人会对这个社会多一些更美好的期待。

而城市作为一种地域身份标签的象征,在对待“郑漂”包先生和流浪汉这样的小人物时,是不是也足够温情呢?

无论如何,在这样的世界里可以用自己的温柔方式生活下去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人。作为路人的我,祝福他们能被馈赠同样的温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