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北京上班,北漂族要习惯“河北移动欢迎你”?

(2017-03-01 14:12:11)
标签:

杂谈

一对夫妇住在河北省涿州市,每天乘坐高铁和地铁到北京市朝阳门附近上班,往返通勤时间为3小时20分。从河北到北京,一个月光是交通费就要2600元,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因为河北生活成本低,这比在北京租房还要便宜。


仅就通勤时间来说,从北京西北郊区到南四环上班,路上的时间不一定比河北到北京更短。借助现代交通的便利,这样的现代“双城记”可能会是中国大都市圈的生活新常态,其实早已是发达国家的常态,但是在中国的推广还面临一些隐性的地区壁垒。


在房价不断攀升的现代都市,交通工具和房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替代。2009-2010年,我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一年博士后研究。哈佛所在地坎布里奇市拥有哈佛、MIT(麻省理工学院)两所世界顶尖学府,因此房价很高。


当年,600美元的月租金只能在哈佛附近租到一套公寓的一个房间,但是可以在半小时地铁达到的大波士顿地区租到一层楼。我一个朋友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居然住在隔壁的新泽西州。


利用纽约都市圈发达的地铁系统,他每天要花两个多小时往返,但是他觉得比在昂贵的纽约市租房要划算。在日本访问时,我发现关西地区也是一个大都市圈,凭借高铁可以在一小时内到达京都、大阪和奈良三个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


中国正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未来的通勤模板很可能就是大波士顿地区、纽约都市圈和关西地区。因此,这对夫妇的工作生活模式不会是一时的时髦或心血来潮,而会是未来大都市圈的新常态。但是,在中国推行现代“双城记”,还面临着一些隐性的地区壁垒。


第一个需要破除的隐性壁垒是交通接驳。城市的魅力在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而这又依赖于人口和资源的互联互通,其中交通接驳是最重要的连通工具。理论上,交通工具的便利可以部分抵消高房价的压力,但现实往往不是这么简单。


事实上,纽约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接驳地点,修建了庞大的停车场。大家开车到那里之后,再换乘城铁或地铁进城上班。


而另据资料显示,目前伦敦有60%的乘客泊车换乘地铁,有1/3的地铁站和小汽车停车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城市外围的地铁站,扩大公共停车场建设,鼓励私家车泊车换乘地铁进城,加上地铁站点与办公、商业场所及公交站点的有效结合,有效地减少了远程私人小汽车进入市区的数量,达到缓解中心区道路交通压力的目的。


第二个需要破除的隐性壁垒是资源固化。如果资源不跟随交通而流动,而是固化在某地,那么交通便利可能反而导致资源集中的城市更加拥挤。如果医院、学校、公园等重要的公共物品能够比较均匀地分布,或者随着交通的改善而流动,那么城际互通就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反之,城际互通未必改善所有人的福利状况。


狄更斯在写作《双城记》的19世纪中叶,尚无法预见到今天的大都市格局。但今天的我们必须更有远见,必须从制度上破除城市之间互联互通的各种壁垒,才能让现代“双城记”成为都市人幸福生活的模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