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历史正剧难得一见,古装玛丽苏充斥荧屏
《大秦帝国》和修复版《大明王朝1566》接连播出,让许多喜欢历史正剧的剧迷感到很高兴,毕竟在如今古装剧变成穿越玛丽苏与武侠争斗的泛滥年代里,能看到古人们一本正经地为国家兴旺高谈阔论,简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是啊,不知道什么时候,电视机里的华语古装剧,变成了这等景象。九龙夺嫡的相残悲剧,变成了四爷与十四阿哥的三角恋;穿越回去的傻白甜,在后宫里步步高升,当代女性在社会里的种种不得志,在古代皇帝的庇荫下总能得偿所愿;雍正的后宫总是有无穷无尽的破烂事,不管什么样的妃子都会流产,都会给他戴绿帽。制造美妙的幻想是影视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但如果充斥银幕荧屏的全是这样不切实际的美妙幻想,未免本末倒置。
既然给女性提供了幻想,男性自然也不能甘于落后。风靡了数十年的武侠剧,如今依然风靡,侠之大者金庸所写的《神雕侠侣》,被于正改成了“李莫愁传”,小情小爱被无限放大,不食人间烟火的小龙女也变成了接地气的小笼包,和断臂的杨过站在神雕上飞来飞去,好不自在;众多的网文武侠也接连改编,身怀绝技的主角们一个掌风使出就能压倒一片,在脱离历史背景的虚无缥缈的某朝某代里做着白日渡劫的飞仙美梦。
这还只是从故事层面去探讨古装剧几乎全盘的崩溃,要是加上制作和演技就更加令人头疼。前几天几个编剧谈论如今古装剧的拍摄时说了一个逸闻:横店某片场,几个替身在台上演出,各个主演全不在片场,由替身代他们出演。有演员说不如让我干,制片说这些替身几百一天,你要几万一天,还是替身划算。再加上前段时间被火热谈论的某拿了金鸡百花奖最佳女配角的花旦的抠图演出——在制作上都已经到了这种敷衍了事地步,再谈论演技这回事,简直就是自取其辱。
在这种情形下,《大明王朝1566》和《大秦帝国》系列,是这十年来不多见的优秀古装正剧。两部电视剧对准的都是历史上确切出现的朝代,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秦朝与明朝。
华夏历史漫漫,影视化资源丰富
《大秦帝国之裂变》从战国时代被六国压迫摧残的秦国讲起,由商鞅变法开始,带领观众一步步了解秦国何以从一个孱弱的边陲小国进而统一中国;《大明王朝1566》则反其道而行之,从已经建立了快200年的明朝嘉靖帝时期讲起,从庙堂上张居正与奸臣严嵩的斗法,到戚继光平定沿海倭寇,展现出一个时代兴衰波澜壮阔的画卷。
也许按照现在这些投资商人们的眼光,这两部剧都注定拍不了:不是大IP,没有小鲜肉,甚至连你情我浓的爱情戏也几乎欠奉。比如《大明王朝1566》上来第一集就是一群大臣在朝廷上争执一年国库里的钱都用在什么地方,户部工部兵部互相推诿,一群长着胡子的老演员们念着令人犯困的对白,灯光摄影昏暗阴沉,作为男主角的陈宝国大半部戏一言不发,走来走去不知所云,一点都不青春洋溢,一点都不活泼可爱,如何讨得了大众欢心,如何能有高收视率,如何让观众吐槽?
幸好,当年拍剧,不用看IP,不用管弹幕,也不用撕演员争番位,纯粹出于对一个好故事的尊重,令这两套剧都得以顺利制作播出。《大明王朝1566》2007年首播后收视率不佳,但却一直被观众所称赞,豆瓣甚至有9.5分的优异成绩,所以令这部剧在2017年得以高清重制,重新与观众见面;而《大秦帝国》由于其鸿篇巨制,一时半会儿拍不完,八年里经历了诸多风波,如今才拍到第三部,故事依然没有完结。
《大秦帝国之崛起》播出不到一周,豆瓣上近5000人打出了9.0分的成绩,这套严肃讲述历史的正剧,和它的两部前作一样,都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事实证明,不靠小鲜肉炒作绯闻不抠图不搞那些低劣的制作,依然有观众群愿意看这样的佳作,其着重讲述秦昭襄王如何远交近攻,为嬴政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的故事,也隐隐约约地契合了如今宣传“统一”的国策。同时,另一部《大明王朝1566》,其着重讲述海瑞等清官如何反贪,与腐败官员做斗争的故事,也与如今“苍蝇老虎一起打”的社会舆论保持了一致。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一部《大明王朝1566》用了几十集的时间,才讲清楚几年里的明朝是什么样的;《大秦帝国》拍了三部一百多集,距离秦始皇一统天下还有很长的时间。历史的长河有许多浪花激起,都值得影视从业者们将其影像化,拍给如今的观众看。其实,严肃认真地拍电视剧,真的没那么难。
□公元1874(文化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