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尔夫大叔”的焦虑,在于他已被城市化了|沸腾

(2017-01-25 16:13:59)
标签:

杂谈

在北京做环卫工的杨卫,因为回家过年时为儿子买了一根高尔夫杆,被新京报记者发现并报道,他成了“高尔夫哥”。

外来务工者和高尔夫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张力。这个称呼本身的走红,就体现了某种制度性的歧视:那些真正打高尔夫的富人,从来没人这样称呼他们。

杨卫回家5天,又返回了北京。母亲埋怨他赚不到钱,但是他每月挣3000,回家还能交给媳妇12000,已经算不错了,他觉得委屈,更感到与家人之间难以沟通,于是他还没等到除夕,就离家出走了,返回北京,想努力混出个样子。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4kJ1yqtHUJqbp3H6r4OuM1prWmERtsQD2Cy2jLWMiaDhnP621hicass3y8CIo6UmtFFxfziadZBtribDQvUBic6nA/0?wx_fmt=jpeg

网友的讨论,聚焦于他挣的钱到底少不少。每个月3000块工资,但是包住,也不算太少了。杨卫可以到食堂吃饭,但他却每天到山西面馆去吃,还要喝啤酒,抽10元一包的烟,这算不算是一种奢侈?这样看,母亲对他的责怪似乎也有些道理。

杨卫能成为热门人物,本质上是因为他“不太像”农民工。他竟然买高尔夫杆,在农村人,哪里有高尔夫球场?他竟然每天都下馆子喝啤酒,这哪里像农村人的生活?在到北京打工第一年,他就给孩子买了一把吉他,这个吉他又有多少用?

杨卫所感受的孤独,也并不是简单的“母亲埋怨挣不到钱”,而是他回到故乡之后,发现自己与环境已经格格不入了。

“母亲”可谓是故乡的代表,她象征着过去和一成不变的生活。作为一个环卫工,杨卫对城市生活有着独到的观察,他发现吉他的美好,也发现高尔夫是成功的象征,他的理想,是让孩子过上他所看到的城市生活,但是不知不觉间,他自己的内心,已经先过上这种生活了。

人们传统观念上的“农民工”形象,是那种在城市艰辛劳动,节衣缩食,不但挣的钱都要拿回老家,自己的身心也要完完整整回来。这包括不受打工地语言的“污染”,回来说话“不蛮”;不受打工地饮食习惯影响,“母亲做的饭最好吃”。


对农村人来说,似乎这样才是最好的结局:虽然进城打工,但是人还是那个人,回来还过过去那种生活。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4kJ1yqtHUJqbp3H6r4OuM1prWmERtsNvoiaNV0gJWJm3iaT7jZSLCdPqrolvNkUYfR7IGmY28hlQguf7fBVvJg/0?wx_fmt=jpeg

现实却要比这残酷得多。进城务工者不但付出劳动,也被城市所改变。像杨卫这样的人并不少,他们打心底接受城市生活,认为比农村先进而美好。有些人内心强大,会回到家乡,按照城市生活的面貌来改变家庭。

最近几年,农村的装修和穿衣风格,都受到城市的影响,有些东西尽管在城市人看来有点过时,却已在农村悄然流行。和建设高楼大厦相比,这是一种更深刻的城市化。

“高尔夫哥”内心的挣扎,反映了整整一代打工者的焦虑:是完完整整回到农村,还是勇敢迈向城市?融入城市当然困难,高企的房价把他们拒之门外,但是回到农村,又何尝容易呢?

他们的内心世界,已然是城乡两种观念的混杂;挣扎与痛苦,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可是,一颗蓬勃跳动的心,终究不能无处安放地“漂”着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