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北京301医院、积水潭医院等诸多大医院周边,盘踞着大量的外地救护车,80%以上都没有正规的急救资质和持证医生,车辆多为私人拥有,很多年没有经过当地车辆、卫生部门年检审核,属于非法运营。今天,新京报又报道了这一乱象。
早在2012年,新京报就曾关注北京“黑救护车”乱象。4年过去,这一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本地院前急救车辆不足,正规救护车无法满足长途转运病人的需求,给黑救护车以机会。
还有,各地对救护车实行属地管理,北京管不了外地的急救车,只能是北京的卫生部门与外地卫生部门进行沟通,希望外地卫对属地救护车加强管理。
院前急救相对落后,行政管理地域分割,北京又是医疗集聚和需求中心,多种因素造成了这种院前急救市场的混乱无序。
光靠北京抽查执法很难根治问题,将医疗资源向外疏解,这个并不能全靠行政政去做,需要市场选择,非一日之功。这就是4前年报道的乱象,今日毫无改进的原因。
不过,在我看来,改进的办法并不是没有。
一是提升全国急救中心(站)覆盖面和承接能力,二是借助市场的力量,或者说让目前非法运营的力量正规起来。比如允许成立第三方救护公司,符合急救要求的可以从业;或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也可以。这既弥补不足,也便于管理,规范行业,确保病人权利。
甚至在原有的出租车或网约车平台中,辟出急救车服务也未尝不可。在美国,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911太繁忙,华盛顿州在2016年夏天计划:让出租车或是Uber来分摊一部分不太紧急的需求,将求助者送到医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发挥市场的力量。
目
前,患者的长途转运护理并非急救中心的主要业务,这一块中技术要求不太高、不太紧急的需求,可以借助第三方救护公司去尝试。此外,有公益心的专车公司和出
租车公司也可以给司机培训急救知识,打造流动的“救护车”。当然,这不是真正意义的救护车,救护车还要有专门的人和车的考核与鉴定,要有门槛,否则更乱。
只要行政上论证许可,市场就一定会有行为。创新方法,才能解决黑救护的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