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罗玉凤又火了。1月11日个,她以一篇爆款文章《求祝福,求鼓励》,获得了逾20万元打赏的“祝福鼓励”,令人瞠目。14日,罗玉凤又搞出大动静,宣布将全部打赏收入捐给大凉山儿童,永远关闭赞赏功能。
一日之内,舆情一波三折,宣布捐赠,微博发声称《祝福》一文被篡改,未有以美国绿卡伤害国人感情;陷入代笔、炒作争议。一向不在意别人评价的凤姐,开始关照起国人感情。凤姐变了吗?
尽管前坑摔出的包还没消,但“记吃不记打”的各路好汉仍然趋之若鹜地再抢热点,也照例是“粉者抒情、黑者诛心”的老套路。
但居然很少有人跳出圈外,问一个早就该问的问题:罗玉凤到底是谁?谁对这个“名号”的一切担责埋单?
如今恐怕已不会有太多人怀疑,“罗玉凤”或“凤姐”从当初“读故事会”的开篇起,就并非一个通常意义上的“自然人”或“自主人格”,而是由一个或若干个隐藏其后、分工严密的包装团队精心打造的“符号”。凤凰新闻客户端发表的解除合同声明中,也是直接以“凤姐团队”称呼。
凤姐“团队”,看明白了么?说穿了,所谓“罗玉凤”其实是一个层层被包装、捉刀代笔的“套娃”:门户网站聘的“主笔”不是自然人罗玉凤,而是“凤姐团队”;这个“凤姐团队”本身,也有一层又一层的“壳”,真正的“自然人罗玉凤”究竟是谁,“文风”是怎样的(甚或有没有“文风”),恐怕只有一个办法可考了。
这个办法就是法律手段。
尽管14日文章声称“捐出”,但最新的两轮翻炒已涉及无辜者的金钱,且如今即便“凤姐团队”也不再讳莫如深,而是吞吞吐吐、但明白承认“凤姐团队”和“代笔”的存在,承认凤姐“不是一个人”。
刨去那些自拉自唱的“操盘手”,真正拿自己钱“祝福鼓励”的,其“祝福鼓励”的对象是“罗玉凤”这个自然人,而非躲在“罗玉凤套娃”中的“凤姐团队”,严格说,这已涉嫌欺诈,且鉴于两番炒作的影响,说“性质恶劣”也不为过。
既然罗玉凤是一个“团队”,一个被“人造”出来的概念,那么她就应该有一个合适、正当的定位,如“注册法人”、“企业”、“非盈利团体”,或“某实体的注册商标”,等等。这个“注册商标”的所有者、负责人,才是有权利、有义务为罗玉凤“套娃”担责埋单的责任人。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公众平台在明知对方是“套娃团队”的情况下仍然与之签约、合作,并心照不宣地默许(甚至配合)对方继续将“凤姐”当作一个自然人去包装、推销——不论从《合同法》、《民法》或《刑法》角度,这恐怕都应早一点厘清理顺,越早越好。
如今的情况,是“罗玉凤”在1月14日说,1月11日的“罗玉凤”是代笔、是套路,而很多迹象表明,1月14日的又何尝不是?
到了用法律手段打开一层层“罗玉凤套娃”,让真正该担责埋单者从一层层“套娃壳”中站出来的时候了,这既是对公众的感情负责,也是对那张大家早已熟悉“凤姐脸”生物学意义上的主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