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共同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至此,屠呦呦已经创造了好几个“第一”: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大陆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科学家;第一个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科学家。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有类似突出成绩和成就的女科学家,可谓凤毛麟角。但屠呦呦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告诉我们,很多男科学家都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做到了。
在科学研究上,“巾帼不让须眉”的核心和路径是,认知与培养。关于认知,人类当然有千百年的认知积累,但是对于女性和男性的智能却有太多的误解。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男女的大脑没有多少差异,即便有微小的差异,也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
最大的认知麻烦是千百年来的文化和传统。”
不过,最大的认知麻烦是千百年来的文化和传统,当然,也是女性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在婚育方面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精力、时间和能量,因此,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与男性竞争的基础。以致人们以为,女性天生就是应当在家庭上多付出,而外面的世界,包括科研,还是让男人来做。
只有首先改变这种认知,把女性的大脑和双手解放出来,使其从事科研,“凤毛麟角”的形势才能有所改观。
认知问题解决后,就是路径。让女性在科研领域获得成就的正确打开路径,早就由美国科学院和科学协会提出来了。而且近些年来,美国女性在科研领域的表现,和男性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如同男科学家一样,女科学家也是培养出来的,而非天生的,就看社会给不给予女性这样的机会。
不过,中国的情况稍微有些不同。即便以同样的条件和更优越的条件培养科学家,也有相当多的女性表示了畏难。
2015
年,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进行的“女科学家萌芽计划全国高中生认知调研”的结果表明,仅有45%的高中生表示愿意成为科学家,女生有意愿从事科学
工作的比例仅为38%,男生则略微过半。原因在于,女生认为女科学家所享有的社会地位不够高,她们的付出与回报和受到的社会关注并不完全对等。
现在,屠呦呦的获奖也许能冲淡这样的想法,女性只要愿意献身于科学,同样能出成果,也可以和男性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和尊重。光有一个屠呦呦获奖,显然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