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日,新京报报道了石家庄最严治霾令背后的故事。在2016年底前45天的时间里,石家庄举全市之力开展“利剑斩污”行动,但史无前例的限行、限产乃至停产不仅效果不佳,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治霾”或者“应对雾霾”的乱象,有很多。例如,PM2.5破千,一些地方的学校却没有及时停课。对于雾霾应急,各地普遍存在停课标准不一的问题。今天媒体也报道,陕西咸阳、渭南和西安污染同样严重的地区,但停课却比西安慢一两拍。
类似的问题可以说举不胜举,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当下各地的治霾,那就是“乱”。各地都有各地的土政策,治霾标准不一。许多地方还喜欢走极端,雾霾不严重时,治 霾走形式,搞“假减排”;在雾霾严重,舆论压力大时,则慌忙应对,拿出决战的态势,无节制扩张政府权力,扰乱社会经济生活。
从
PM2.5正式进入舆论视野,大气污染治理已持续5年之久。但直至现在,治霾还是陷入窘境,这暴露出目前治霾模式的缺陷。毫无疑问,各地自行其政,散乱无
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治霾,是难有出路的。对于治霾,在国家层面需要“顶层设计”,从能源结构、法治保障、政绩考核、应急标准等多个层面入手,统筹
规划治霾。
以调整能源结构为例,虽然口号喊得响,但是实际行动却比较迟缓。这背后,成本是主因。目前火电占中国发电量的70%左右,倘若把火电占比降到和美国同样的三成左右,空气污染肯定要大幅下降。但其代价是,民用和工业电价的大幅上涨。
但这些也并非不可消化。目前电网企业卖给社会的电价,是其从电厂购买价格的近一倍,电网买电的购销差价有巨大压缩空间。
不得不说,在法治化治霾上,目前各地做得不太好。雾霾应急中的企业停工,应该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避免误伤。而对于排放合规,因为治霾需要,而被迫限产、停产的企业,目前也没有相关补偿机制。治霾急需摆脱人治,纳入到法治的轨道。
在应急标准的制定上,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细化的措施。但在一些大问题上,也应有全国统一的办法,如停课标准,什么污染数据下,学校应该停课,应该统一,在这个涉及民众健康的基本问题上,不该有地区差别。
此外,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目前换汤不换药,环保考核占比偏低。这正是目前一些地方在治霾上反应迟钝,频频耍“假动作”的根源所在。所以,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怎么修订,不能由各地自行其是,需要分地区制定相关指导标准。
雾
霾问题,绝不单纯是一个环境问题,也不是靠应急响应就能解决的。像石家庄那样,试图通过短期内“决战”来治霾的做法,只能是一种末端治理,事倍而功半。雾
霾的治理,呼唤“顶层设计”,以全面推动的改革勇气和智慧,从各个层面齐头并进,对雾霾“治”“防”并举,才能走出治霾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