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PPT依赖症”是另一种“精神污染”

(2009-11-06 14:57:17)
标签:

杂谈

“PPT依赖症”是另一种“精神污染”
熊培云
http://epaper.bjnews.com.cn/images/2009-10/31/B06/b06a31cb002.gif
熊培云
 资深评论人

 行于思想国

 熊丙奇兄在最近的教育评论中发问:为什么大学教师患上了“PPT依赖症”?据其称,有学生曾向他反映:“我们真想把学校里的多媒体教室砸了!”理由是:“多媒体养了太多懒汉教师,以前还要在黑板上板书,推导公式,现在上课就放PPT,对着PPT照本宣科……”而就在此前,《中国青年报》以《高校教师上课过分依赖PPT,课堂教学丢灵魂》为题,细数了大学教师的“PPT依赖症”之严重。

 我接触PPT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不过,看了这些批评,我才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一种事实:尽管从观念上我并不反对“PPT呈现”,并且承认有些讲解非用PPT不可,有些讲解可以通过PPT锦上添花,但就切身经验与感受而言,在多数时候,对PPT式的“看图(文)说话”,我很难提得起兴趣。简单说,我不乐见别人拿着PPT对我宣讲,我也不情愿以PPT的方式将所思所想灌输于人。我享受动人的言说与逻辑的推演,而不是被宣讲者抓牢眼球,看一堆由文字与图像织起的幻灯片(却又不是电影)。

 实话实说,在准备批评眼下这种“PPT泛滥”时,我最先想到的是苏珊·桑塔格对“图像泛滥”的批评。桑塔格认为,严格说一个人绝不会通过一张照片而理解任何东西。照相机对现实的反映往往是“掩盖多于揭露”。而且,通过静止的照片获得的知识“是一种廉价的知识———一种佯装的知识,一种佯装的智慧,一种佯装的强奸。人们用照片确证现实和美化经验,工业社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形象瘾君子”。照片将经验本身转变为观看方式,成了难以抗拒的“精神污染”。

 桑塔格的批评也许过于严厉,但又不得不承认她触及到了这个“读图时代”的本质。19世纪的美学家马拉美说,世上存在的万物是为了终结于书本;桑塔格却发现,如今万物的存在是为了终结于照片。

 如果顺着这个脉络,从桑塔格批评的照片到现在流行的“PPT呈现”,它们不是很相近吗?从受众的角度说,它们无一例外地使推理模式变成了观看模式,而且挂满了装模作样的情调。过去,人们用照片确证现实与经验;现在,宣讲者用“PPT标准课件”确证和美化自己的知识。而学生,对这些被技术装修过的知识也多信以为真,不断观看的过程也是思维停滞的过程。

 同样意味深长的,是PPT这个缩略词。作为微软开发的一项重要产品,其原意为Power Point,直译成中文就是“权力点”。原先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是可以商榷甚至被随时擦去的,是开放的,而作为“白板”的PPT,却是事先安排的,是封闭的。这是被数字技术支持了的观点,它被各种印刷体打扮成标准课件,伪造成“被发表的观点”,又像是先验的、宿命的知识;同时也是没有血气的死知识,它盖棺论定,不容置疑。

 课堂的生动有趣没有了,真实的现场感没有了,甚至连交流的人都没有了,一切都围着PPT转。难怪有读者在我的网站上这样留言:“确实自从上大学之后老师都很依赖于PPT,像我这样不明白原理不清楚推导过程就学不会的学生,学习突然成了一件费劲的事儿。后来跟一些老师聊天,才知道他们的很多想法和闪光点是在上课讲授、推导时产生的,而这些都与PPT毫无关系。”看来,“PPT依赖症”也可以视之为“精神污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