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胸验肺”:一种维权,两种职业病

(2009-09-21 15:33:26)
标签:

杂谈

“开胸验肺”:一种维权,两种职业病 
 
熊培云 资深评论人

 所幸苦尽终有甘来,当张海超获得赔付,这也意味着这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终于告一段落。然而就职业病防治而言,就底层民众的权利救济而言,谁都知道这不但不意味着结束,反而意味着新里程的开始。

 9月16日,因“开胸验肺”而备受关注的张海超,向媒体证实其已获得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各种赔偿共计615000元。

 “开胸验肺”一事之原委早已尽人皆知,这也是2009年最撼动人心的一桩底层维权事件。为证明自己得了“尘肺病”,6月22日,张海超不得已进行第一次“开胸验肺”,但结果依然没有得到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的支持。为此,已经开过一次胸的张海超曾表示“必要时,愿意二次开胸验肺”,“与其等死不如赌一把”。

 奔走于现实中的人们,时而小心翼翼,时而又大张旗鼓地在推动着时代的变革;与此同时,也不忘标刻意义。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也因此被网友们称为“关注农民工职业病元年”。文艺理论家们常说,任何好的文艺作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今日我们看到的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或悲或喜,或怪诞,或惊悚,似乎都已经高于一切文艺作品。所谓转型期中国不再需要小说,也是这个原因。如有评论指出,在随便一个砖头都能砸中一个专家的中国,一个普通工人的职业病鉴定竟然要闹到开胸验肺、卫生部督导、专家组调查的地步,这真是黑色幽默。

 好在生活还不至于让人如此绝望,要将张海超逼到“二次开胸验肺”的地步。庆幸的是,张海超的抗争很快引起媒体与公众的强烈关注,并且最终获得解决。

 不出所料,在这个博弈越来越具体的年代,一个众人努力伸张权利的年代,张海超很快被符号化。正是这位为自己切身利益奔走的青年,在不经意间将农民工的职业病问题抛给了全社会,他以惊世骇俗的“开胸验肺”,更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揭开了底层民众职业病维权的艰难处境,以及职业病防治在制度设计方面的漏洞。

 谁都知道,今日中国还有无数个张海超受着职业病的威胁,而且,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像张海超这样舍命维权,或另谋他途,闯出一条石破天惊的“创意型维权”的新路子,以换回眼球权利,为自己讨一个满意的说法。

 张海超之于《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正如几年前的孙志刚之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当人们将前后两件事相提并论时,一个共识是,为了防止这类事件再次发生,就必须对体制来一次“开胸验肺”,而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首先就得修法。当然,虽说要给体制来个“开胸验肺”,实际上是多此一举。目前职业病防止体制中存在让企业“自证其罪”、职业病鉴定机构缺乏监督、对用人单位处罚太轻等诸多弊端,其实早已昭然若揭。

 除此之外,那些刻意扭曲张海超的人,需要看看自己有什么职业病了。因为很显然,张海超“开胸验肺”检验的,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健康情况,同时也检验了这个时代的利益纠葛。仔细想来,张海超“开胸验肺”所面对的,实际上是两种职业病:一种是他自己在从事有害工种时遇到的,即所谓的“尘肺病”。另一种“职业病”则出现在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的工作人员身上。因为某种原因,该所管事者与拒绝赔付张海超的人与公司沆瀣一气。

 两种“职业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因为“职业不便利”,而让自己的身体遭受了污染,而后者则是因为“职业便利”而被污染了心灵,被污染了职业道德、责任心与同情心,继而侵袭了社会。而当我们亲见这些人因为与利益相关者达成某种默契的同谋,而置申诉者的不幸于不顾,就不难断定,这种职业病的最典型病征就是麻木不仁。

 一种维权,两种职业病。夹在中间受苦受难的是张海超。所幸苦尽终有甘来,当张海超获得赔付,这也意味着这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终于告一段落。然而就职业病防治而言,就底层民众的权利救济而言,谁都知道这不但不意味着结束,反而意味着新里程的开始。

 与此同时,善良的公众也又一次看到,农民工张海超虽然出身贫寒,没有靠山,为了表明内心的冤屈甚至不得不剖胸陈情,但他悲剧性地胜出亦证明社会公义还在,人心向背还在。在那些苦于没有靠山的人的背后,或隐或现,终归还有一座社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