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业率造假的后果

(2009-07-20 15:25:38)
标签:

杂谈

就业率造假的后果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 2009-07-18
http://epaper.thebeijingnews.com/xjb/res/1/20090717/10751247842558044.jpg
陶东风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就业率造假的后果

  就业率造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败坏学生的道德,泯灭其良知。对经历过造假行为的大学生,无法不产生这样的极端看法:识时务者为俊杰,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就必须屈服于权力的淫威,说假话干坏事。经过这样的“挫折”教育,大学生必然会大面积犬儒化。

  我写我心

  每年临近学年结束的这段时间,总是听到我的学生抱怨找不到工作,本科生、研究生皆然,今年为甚。原因当然不难想见,全球金融危机,世界性的失业高峰,世界性的就业率低迷。然而让我震惊的是,偶尔读报,却获悉截至7月1日,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68%。(7月15日新华社电)

  这个统计数字与我这位大学教师,也与普通人的常识经验严重相悖。无论是网络上自称大学毕业生的网友言论,还是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的署名文章,都曾披露近年来全国为数不少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不惜采取弄虚作假,逼迫没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一定要在毕业前把劳动合同交到学校,否则就拿不到毕业证。为了拿到毕业证书,不少毕业生不得不托亲戚找朋友盖印章,甚至找路边的小店随意“签约”。

  看来,以虚假的就业证明换取毕业证书,已成一些高校堂而皇之的做法。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对此,我感到难以抑制的愤怒和悲哀。再不想办法制止这种造假行为,必将引起人才市场和高校专业设置的严重混乱,更会导致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严重的道德败坏。

  强制性地以假就业合同换取毕业证,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任何一个没有严重违纪行为、成绩合格的学生,不管是否找到工作单位,都应该也必须得到毕业证书,这是任何人和机构不能剥夺的权利。一个合格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里的原因很复杂,值得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进而设法解决,但造假使得这个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因为就业率是反映市场对教育需求的晴雨表,教育部和高校都要以此作为决策依据,它像“看不见的手”发挥着高校人才市场的调节作用。造假的“伪就业率”就像假面具,掩盖了大学生的实际就业危机,给高校办学以信息误导,从而进一步误导高校的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导致就业率的进一步下滑和就业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但是,就业率造假所造成的更严重后果,是败坏学生的道德,泯灭其良知。对经历过造假行为的大学生,我无法不产生这样的极端看法:我们的所谓“高就业率”,原来建立在未来接班人的道德废墟之上!他们或许会恍然大悟:识时务者为俊杰,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就必须屈服于权力的淫威,说假话干坏事。经过这样的“挫折”教育,大学生必然会大面积犬儒化,成为没有道德、没有良知、没有正义感的投机分子。他们毕业以后将会带着对学校、对教师的恨,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和玩世不恭的态度,进入社会并报复社会。每当想到这里,我就会不寒而栗。

  就业率造假的具体原因之一,是教育部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挂钩。这个举措本没有错,但淮橘为枳。如果教育部不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就业率统计的真实性,不严惩逼迫大学生造假的高校,就不可避免地会诱发造假行为。造假彻底消解了教育部就业率统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得这一政策的评判基础瓦解。

  改变这种状况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打破高校自报就业率、教育部以此为依据统计就业率的做法。常识告诉我们,评估主体与被评估对象同一是造成评估失实,包括就业率统计失实的制度原因。为此,应该把就业率统计社会化,让社会上一些中立的评价机构做就业率统计。比如,2009年4月8日《瞭望》新闻周刊发表的《专家称应针对毕业生就业向高校管理者问责》一文就曾披露,2007年教育部宣布的大学生第一次就业率为72%,麦可思公司的调查得出的数字却是55.8%。如果教育部的统计依据是各高校自报的就业率,那么我就会选择相信麦可思公司的调查。

  其次,不应把就业率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机械划等号,更不应天真地以为所有毕业生都顺利就业才是“好社会”的标志。恰恰相反,百分之百就业的社会一定是说谎成性的社会。我们应转而追问就业率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如果一个社会的高就业率是假的,公布这个数字的结果必然是:社会不会因此变得更“和谐”,而是变得更虚假,人心不会因此变得更安定,而是变得更犬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