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好生”向何处去

(2009-06-07 22:35:36)
标签:

杂谈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90606/25491244212571513.jpg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教科所  所长、教授

  大教育

  作为今年“六一”的礼物,北京市教委公布了新修订的《北京市中小学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评选办法》。评选标准降低了对学科成绩的要求,将原先语、数、外三门主科学年总评成绩为优,改为主科不必全优,只要求“学科学年总评成绩优良”。同时,加强了对身体健康的要求,体质健康标准必须达到优秀等级。其他的改革包括延长公示时间(由两天改为三天),外地借读生也可以参评市三好。这些改变对完善“三好生”评选制度,建立正确的导向,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这一制度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去年夏天,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炮轰”三好生制度并建议取消,引起轩然大波。顾先生反对这一评选,是从教育规律出发,因为从小就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仅对大多数没有评上“三好”的学生是一种伤害,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也不利于“三好生”的成长,使他们背上包袱,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或者畏首畏尾,谨小慎微。

  “三好生”制度为人诟病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强烈的功利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直接与升学挂钩,争当三好、学生干部,就是为了升学加分。如此直接地把争取先进、为公众服务与获取个人好处挂钩,就好像为了获得回报而“拾金不昧”,那还算是一种道德的行为吗?怎么可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公益心、能为社会服务的人才?非常可惜,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明确地“利诱”学生“从善”,为了追求回报而表现好,可以说已经背离了道德教育的初衷。正因为利害攸关,评三好过程极易受到利益的干扰,出现种种“猫腻”和不公正的现象。调查显示,多数家长、老师认为在小学生中评“三好”是弊大于利。

  有必要深入认识这一制度背后的价值。通过入队、评选优秀、选举学生干部等方法从小将学生分类,予以激励和管理的教育方法源自前苏联,被视为是一种荣誉教育、榜样教育。在打开国门之后我们已知道,这一做法在西方国家不仅没有,而且是绝对不允许的。盖因背后的理念和目标完全不同。苏式教育强调的是通过树立典型、竞争和选拔,培养少数尖子生、优秀生;而西方基础教育强调的是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权利和个性发展,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独特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人的自我发现、自我实现。因而,分数是个人隐私,绝不允许公布排名;因而,不允许将学生贴上不同标签,分为三六九等。

  今天,我们正在经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已经实行了“全民教育”,并且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每一个人为本,以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快乐和幸福为本;而不是以培养少数优秀生为本。可见,如何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转化为新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是对当前学校教育的真正挑战。

  由于多年来学校、老师已经习惯了评“三好生”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此,在能替代这一制度的新办法产生之前,不宜简单地废除、取消。改革的方案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取消它的功利性,使“三好生”与升学脱钩,成为一种纯粹的荣誉,恢复它的本意。然后,在条件成熟时取而代之,真正实施以每一个学生为本的制度。据说,本次新修订的评选标准,已经取消了三好生或优干在升学时给予优先考虑的规定(仅限于小学生)。这是一个重大的、实质性的进步,但似乎没有多少人知道,而且能否落实也还存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