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我一副有绑带的担架!”

(2009-05-17 23:05:58)
标签:

杂谈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90516/13941242401281622.jpg
刘西鸿 旅法知名作家

  本小姐出山

  “如果她仅是有一副好嗓音,她的嗓音也足够让你心碎。但是,她还有一副美丽的身体、一张跨越时光的脸。无论她在哪儿让你心碎,她都会在那儿等着,为你修复。”海明威这样评价一个和他谈过精神恋爱的女人。一个50岁,一个47岁,他们互相传递炽热情书。这个女人就是玛琳·德烈治。玛琳这个人,在我们的世纪人间,无论什么时候谈论她,都像谈论一道神话,她是俗世的圣像。

  玛琳1901年在德国出生,1992年在法国去世。小女孩时她想成为职业小提琴手,1929年在德国生女儿后去美国拍电影,留在德国的女儿和丈夫总被质问:你家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她还忠诚于德国吗?于是玛琳把全家接走,随后“完全归化”美国,变成一个“美国歌星”,60多年身留德国家外,没有再回去。生命的最后20年,玛琳在法国度过,离世前她交代身边的法国人:请把我埋葬在德国。

  德国一直有关于玛琳“叛国者的争论”,超过半个世纪,直到她离世。柏林在2001年才“正式向玛琳道歉”,授予她“柏林荣誉居民”称号。

  于是,历史、审判、忠诚和背叛、同性恋、哲学、稀世美貌等字眼,用之于玛琳,犹如朦胧月色,让我们借以片刻窥见一个稀世的人间访客,她稀世的容貌;“祖国耻辱”、“祖国荣誉”等重量字眼,从来不出自玛琳的香唇美喉。终于,在最后的传记,玛琳透露了她密封的内心:其实,“德意志祖籍”令她“谢天谢地”!同时,这个光芒万丈的女人轻描淡写地说:“我不以为我们有权快乐,如果真的快乐过,讲声多谢。”

  75岁后,玛琳不再拍照片。1982年有人想拍一部她的传记电影,她只接受“献声”,拒绝“露面”。我们最后一次“见到”玛琳是在两年前获奥斯卡女主角奖的法国电影《玫瑰人生》里,那个细节也仅出现了一分钟:皮亚芙在美国的一场演出之后,有位上了年纪的妇女走近她,“玛琳,”这位妇女这样介绍自己,向皮亚芙伸出一只手。像所有回忆录中描述的皮亚芙和玛琳见面一样,皮亚芙当时“受宠若惊”、“激动不已”。电影中一闪而过的玛琳没有我们想象中战地劳军的美国歌星那样高挑绮丽,在本来就出奇瘦小的皮亚芙身边显得意外的平凡。不过她又一如以往的高高在上,高高在上的优雅和冷漠几乎让人害怕。柳眉凤眼,烟雨朦胧,此刻她口吐香兰,对皮亚芙说:“您使我想起法兰西。”

  法兰西电台主持人博宗连续50年主持一个午间休闲节目,为此大家都认识他。不过,博宗出名还由于他是德国人玛琳“法兰西最后的伴侣”,博宗写过一本《玛琳:我生命中的女人》,“花样百出”地描述玛琳。玛琳的传记在世界上超过50个版本,不过因为作者不同,玛琳也就“面孔千张”。张爱玲把欧洲教堂里的圣母画,比做玛琳的相貌,或者反过来说,把玛琳的相貌比作教堂里的圣母。如果听张爱玲的,去没去过欧洲教堂的人都难再把圣母和玛琳区分,德国、意大利、法兰西……玛琳已经无处不在。

  在欧洲的日子,我确实经常想到玛琳。有次博宗来我们乡下活动,我当面见过这个人,他比玛琳年轻三十岁,斯文幽默,除了头上的假发套太过直溜柔软,他七十岁依然年盛活跃。博宗又一次提到晚年的玛琳:她在蒙田大道的公寓里摔倒,打电话叫救护车,近九十岁的老太啰啰嗦嗦一再叮嘱:“我要一副有绑带的担架!我要一副有绑带的担架!”博宗露出戏剧般的悬念狡笑:“你想都九十年代了,急救车的担架哪里会没有绑带呢?她不是瞎操心吗?”可是,“急救车来了,偏就上来一副没有绑带的担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