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国是需要智慧,国人需要肝胆
(2009-04-28 14:05:58)
标签:
杂谈 |
国是需要智慧,国人需要肝胆
评委:余世存、萧瀚、孟波本月主持:余世存
我在致意生于1976后的年轻一代的文章中说:我国是惊魂未定,我国史大事未央。这对当代中国人来说,既不幸又幸运。
一周以来的天灾人祸,似乎说明“中国劫”给予我们当代人的劫数远未结束。但有这么多负责任的官员尽心、有肝胆的公民进言、有新闻正义的媒体尽力,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能够从劫难中获得新生!
在生态、世态、心态近乎崩溃性的灾难面前,我们仍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以法施民者,以死勤事者,以劳定国者,有能御大灾,能捍大患者,这都是我们文明不熄的火种,不灭的生机。
天象人事示警,这是传统中国文明最善应对的;在资本和科学拓边殖民时代,恩格斯也提醒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对当代人来说,最需要的不仅是学会敬畏,而且要让敬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如此我们才能庶几无愧,如此我们生存的自我完善才能联系无限的道理和性情。
国是需要智慧,国人需要肝胆,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让我们常常想起我们是中国人。因为“你们什么也没有失去,你们的声音,将使所有的山谷回音四起”。
NO.1 告读者书
来源:5月14日《南方都市报》
节选:《告读者书》四川强震,哀鸿遍野,举国同悲。家园破碎,同胞罹难,何处魂归?遇此国殇大难,唯念人力尽赴,分秒必争,救死扶伤,以救灾之作为,且慰亲历者之惨痛、关注者之神伤。
而今总理前线督战,官兵雨夜驰援;又各地捐钱捐物,网络爱心汹涌。不能前往现场搭把手,也为灾民的安危揪心,也为救兵的行进加油。想一想,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虽远在千里之外,亦涌生咫尺之恸。吾国吾民遭此不幸,敝报同仁寝食难安,恨不能化文字为神力,助危难于万一。唯恪守媒体本职,奔走呼号,又或发动员工个体,解囊捐款。除此之外,仍思更多努力,对灾区表意,向死者志哀,为生民祈福。故而读者诸君,今日所见本报,显有不同。
评语:这是一篇在蒙难时刻荣耀并温暖了汉语及其人民的文章!
NO.2 中国人的价值观被英语俘虏?
5月10日《新京报》作者:熊培云
节选:诸如人要自由、要吃饭、要平等、要说话、要选举等价值观,这些都不是技术决定的,而是全人类共同共有的要求。就像空气是一种为世人所需的普世存在,一个国家再讲多样性、讲特色,但人们呼吸的总还是氧气,而不是什么本地化的氮气、氨气;同样是有氧呼吸,人们也倾向于亲近清新,拒斥污浊。
评语:中国有些学官缺乏理性,因为有官位在那里,他们公开的识见不会比官位高一厘米。他们的学术研究多在围绕官位以发惊人之论。本文所批驳者即是一例。
NO.3 “当官的”要敢于面对民间“顺口溜”
5月8日《燕赵都市报》作者:王石川
节选:从代表委员到主政一方的地方领导,不约而同地拿民生顺口溜说事,是偶然中的必然。它表达了老百姓最朴素、最真实的诉求和意志。可以说,许多顺口溜,集中反映了老百姓的生存焦虑,折射出老百姓对社会丑陋现象的愤懑和鞭笞之情。
这些顺口溜,无疑正是老百姓给政府出的考题。该如何解答这些考题,政府要给出答案。只有当政府答得精彩、做得出色,那些顺口溜才不会那么悲情、那么怨愤。
评语:其实当官的也爱听顺口溜,除非他把官话、大话、专家的理论数据等玄话说得太久了,以至于不会说人话。顺口溜其实不仅是对专家治理、行政管理的补充形式,而且它校正了经济理性的霸权,它顺口说出的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坐标。官员们争说顺口溜的现象,本身也说明治理越治问题越多,越理越看不清真实,而要借助于民意来看清自己的位置。
NO.4 苍苍烝民与国家观念
5月8日《南方周末》作者:陈丹青
节选:不久前看《集结号》,很感动,小刚同志模拟战争真实的影像美学,在中国电影史上总算跨了一大步。故事也好,瞧那几位浑身血污的官兵临阵吼叫,彼此追问到底有没有听到集结号。
我实在忍不住眼泪,同时也就想:对面敌阵蟑螂蚱蜢般一片一片给打死的性命,不但“血浓于水”,而且很可能是我军战士同乡同村的穷弟兄。《集结号》主题其实并非战争,而是追究解放后“烈士”与“失踪者”的待遇差别。
评语:陈丹青的文字是值得看的,尽管他的话不那么直白,多未尽之意、弦外之音。
□余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