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节是中国温情文化的印记

(2011-09-12 11:38:58)
标签:

中秋节

中国

文化

温情

印记

原创

杂谈

分类: 杂谈
http://s4/middle/5f9a3871gacb64a36c5a3&690

远古的时候,人们对“天上之物”的认识中,日和月无疑是最深刻的。日照万物,带来生机和温暖,到了黑夜,月亮又给人们“神奇”的光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和月亮,于是对之致以“日神”和“月神”的顶礼膜拜。早在周朝时,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究竟日和月在古人的心目中,哪个的“地位”更“崇高”一些呢?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不过似乎很难有令人信服的答案。古人有“日主阳”,“月主阴”之说,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医的纲领性观点。

 

关于太阳和月亮的传说,最远古、最著名的也许就是“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了。不过,在传说中,太阳的“形象”也许并不是“太好”。传说中的“日”有十个,“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淮南子·本经训》)。幸亏后羿射掉了其他九个太阳,留下一个,使人们过上正常的生活。

 

而关于月亮的传说则似乎更“凄美,抒情”一些。尽管嫦娥是否偷吃偷吃长生不死药有“争议”,但是,嫦娥的奔月,嫦娥“孤独”地住在月宫却引发千百年来令多少人的感怀嗟叹。又有传说,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关于太阳的传说与英武的后羿有关,而关于月亮的传说并流传则与美貌的嫦娥有关。这与“日主阳”,“月主阴”应该不是简单的巧合。

 

至魏晋时期,民间已有了中秋赏月活动,但未成习。其后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中秋成为节日以及“中秋文化”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其中苏轼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其后的朝代,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虽然有所传统减弱,但是,随着民间拜月,各地多种关于中秋节日风俗的兴起和传播,以月亮为主题的中秋文化、节日氛围日益浓厚,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托美好情怀,一直延续至今天。

 

从远古帝王为代表的祭日、祭月,到后来的文人赏月、中秋成为节日、民间拜月和流传至亚洲很多地方的“中秋文化”传播,似乎显示中国人的“月亮文化”要比“太阳文化”要更受“偏爱”一些,这又是为什么呢?

 

“月亮文化”以美貌却独守月宫的嫦娥为代表,一开始便烙上了“凄美”“柔情”的印记。以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赋予了浓浓思乡、怀人情愫,以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怀中注入朴素的辩证世界观。

 

“嫦娥奔月”无疑是凄美的悲剧故事,然而这是这种凄美,被千百年来人们的传诵、感怀;相对于太阳来说,夜里才“显身”的月亮无疑是相对“柔弱”的,然而它的“柔弱却被视为柔情,因而为文人墨客带来更多美丽的诗篇;相对于阳光来说,月光无疑更“清淡”、“轻柔”一些,然而正是这轻柔的月光,带给人们更多的感怀思绪;尽管太阳也是圆的,但人们却更爱以“月圆”来寄托“团圆”的情感——中国人对“月亮文化”的偏爱,正是中华文化“温情”、“柔情”一面的写照。

 

衷心祝各位朋友中秋节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