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000万论何以引发“应激反应”

(2011-04-12 15:28:01)
标签:

4000万

身价

励志

应激反应

原创

育儿

分类: 杂谈

 41,董藩教授通过公共微博,公开了他对学生的励志标准:“404000万身价(家)”。一时激辩、争鸣四起,支持者有之,“拍砖”也人多势众,成了近日网络上最热的公共话题之一。“4000万身价励志论”为何如此触动众人神经?众人的“应激反应”原因是什么?

一、惊诧 

钱意味什么?谁不爱钱?在这个年代里,人们早已不忌讳谈钱。比如“恭喜发财”已成了普遍适用的祝福语之一。以钱励志也不鲜见,最朴素的家庭中,也可能会做一些如“孩子,学好本事,长大多赚钱,好好孝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励志话。大家之所以惊诧:一是如此公开、高调,二是如此高的标准对学生励志,三是出于高等学府名教授之口,四是一时“想不开”, 同样是国家高等院校公招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无论是进入国企民企,董教授的学生就这么“吃香”“好捞”吗?

二、质疑

持反对意见的网友们其实也许明白,以董教授这一级别的教授,所带的研究生日后多应该经济、商业领域的管理精英,不过4000万毕竟不是小数目,于是不少人非常认真的进行了“测算”。考虑了N种因素,包括学生年龄,到40岁的年限,身价与身家的概念辨识,也包括董教授后来解释的“通胀因素”,当然也有聪明的网友同时考虑了“人民币相对外币的升值”,“不吃不喝”的财富积累等等“合理合法”的因素,就是找不到通往“4000万身价”的路子。于是大家有些怀疑自己的智商了。

三、困惑和“羞愧”

困惑的人群中,当然不乏有知识、高学历者。第一类,如毕业后当掏粪工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性学女博士、成千上万为几个公务员、职员职位争得“头破血流”的竞考者,他们一方面庆幸,幸亏自己的老师不是董教授,不然这“颜面何存”?另一方面,他们也困惑:何时是出头“成功”之日?

第二类,如一批也是有知识、高学历的“读书人”。 毕业1020年了,已是“奔四”或者也已到了“不惑”之年。可是有的至今“囊中羞涩”或者存钱无多;还有的,赶上有车有房,自认日子“滋润”的“洋洋得意”一辈,可是一经董教授的励志标准“提点”,大有如梦初醒后的“羞愧”感觉,原来,自己还属于“未开化,未入流”的“书呆子”“不成功”一辈!幸亏当初的女朋友、丈母娘还没学到董教授的理论,但是很担心某一天孩子们接受了董教授的理论后抱怨:爸爸妈妈,你们为何没有4000万!

四、担忧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谈钱伤感情。董教授的“4000万身价励志论”确实或多或少伤了不少人的感情。他们担忧:本来“金钱势利、功利浮躁”之风就已日益强盛,一味以钱励志,道德、伦理、责任、信仰将有何安身之处?为了钱,女硕士可以求代孕,女大学生可以求包养,为了钱,儿子向亲生母亲疯狂地扎了9刀!他们也许会说,董教授,求求您:以后别再公开谈钱刺激我们的神经了!

   其实,相当多的人忍耐能力还是很强的,只是在高房价、物价、养儿育女费用面前,神经自然是有点脆弱,因此碰上关于“钱”的敏感话题产生“应激反应”很正常,尤其是对他们来说近乎是天文数字的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