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4000万身价励志应激反应原创育儿 |
分类: 杂谈 |
一、惊诧
钱意味什么?谁不爱钱?在这个年代里,人们早已不忌讳谈钱。比如“恭喜发财”已成了普遍适用的祝福语之一。以钱励志也不鲜见,最朴素的家庭中,也可能会做一些如“孩子,学好本事,长大多赚钱,好好孝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励志话。大家之所以惊诧:一是如此公开、高调,二是如此高的标准对学生励志,三是出于高等学府名教授之口,四是一时“想不开”, 同样是国家高等院校公招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无论是进入国企民企,董教授的学生就这么“吃香”“好捞”吗?
二、质疑
持反对意见的网友们其实也许明白,以董教授这一级别的教授,所带的研究生日后多应该经济、商业领域的管理精英,不过4000万毕竟不是小数目,于是不少人非常认真的进行了“测算”。考虑了N种因素,包括学生年龄,到40岁的年限,身价与身家的概念辨识,也包括董教授后来解释的“通胀因素”,当然也有聪明的网友同时考虑了“人民币相对外币的升值”,“不吃不喝”的财富积累等等“合理合法”的因素,就是找不到通往“4000万身价”的路子。于是大家有些怀疑自己的智商了。
三、困惑和“羞愧”
困惑的人群中,当然不乏有知识、高学历者。第一类,如毕业后当掏粪工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性学女博士、成千上万为几个公务员、职员职位争得“头破血流”的竞考者,他们一方面庆幸,幸亏自己的老师不是董教授,不然这“颜面何存”?另一方面,他们也困惑:何时是出头“成功”之日?
第二类,如一批也是有知识、高学历的“读书人”。 毕业10年20年了,已是“奔四”或者也已到了“不惑”之年。可是有的至今“囊中羞涩”或者存钱无多;还有的,赶上有车有房,自认日子“滋润”的“洋洋得意”一辈,可是一经董教授的励志标准“提点”,大有如梦初醒后的“羞愧”感觉,原来,自己还属于“未开化,未入流”的“书呆子”“不成功”一辈!幸亏当初的女朋友、丈母娘还没学到董教授的理论,但是很担心某一天孩子们接受了董教授的理论后抱怨:爸爸妈妈,你们为何没有4000万!
四、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