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哀杖

(2022-05-10 22:40:45)

或问曰:“杖者以何为也?”曰:“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则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也;堂上不杖,辟尊者之处也;堂上不趋,示不遽也。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礼记•问丧》

儒家极其重视丧礼,如三日入殓、手拄哀杖、守孝三年等,都是儒家的丧葬制度。圣贤制定丧礼,皆依实际和人情,并非凭空想象。《礼记•问丧》中的“杖”,即哀杖,俗称哭丧棒,古代常以竹桐为之。父亲的节操表现在外,如果父亲去世,哀杖就以竹木为之;母亲的节操表现在内,如果母亲去世,哀杖就以桐木为之。

哀杖有何作用呢?父母去世,孝子哭泣无数,守孝三年,身体羸弱,病痛缠身,手拄哀杖,然后才能起身。父在不拄哀杖,在堂上不拄哀杖,也不快步行走。此皆出于诚心,是人情的真实流露,是合情合理的常规,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地而出,只不过是人情本应如此罢了!

亲人去世,手拄哀杖,儒家的这一丧礼制度延续至今。只不过哀杖逐渐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变成了一种丧葬仪式,真正哀毁骨立、需要使用哀杖起身的孝子并不多。儒家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略谈守孝三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