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郓城县志》共有四个版本流传至今,即嘉靖版、崇祯版、康熙版、光绪版,它们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我在阅读这些县志时发现,在明清五六百年里,除了自然灾害之外,郓城共发生了两次大的“人祸”。一是明末(1622年)徐鸿儒起义,一是清末(1860年前后)捻军起义。这两次战乱让郓城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郓城县城被攻占,官吏或战死、或逃亡,士民被惨杀,家园被焚毁,社会秩序混乱,死亡的烈女烈妇不计其数。虽说是农民起义,但战乱造成的危害性不亚于后来的日军侵略。
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明清鼎革之际郓城发生了什么?郓城究竟是如何实现朝代更替的?是被清军强行攻占还是屈膝投降?最后一任郓城知县抗击清军了吗?有没有其他郓城人士抗击清军?难道没有一人为大明王朝尽忠殉国?郓城是否出现过屠城事件,如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样?清初颁布“剃发令”,强迫汉人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郓城是否有人因反抗剃发而被杀?非常遗憾,对于清军的暴行和汉人的反抗,康熙版、光绪版《郓城县志》只字不提。
从县志中可以看出,在明末的1642、1643年,郓城两年之内换了三位知县,原因不详,这是极不正常的事情。明显感觉到大厦将倾,形势危机,高层用人多疑,朝令夕改。公元1644年,这是个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的年份,大明王朝轰然倒塌。但从县志观察,郓城好像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只是睡了一觉,睁开眼就从明朝来到了清朝。事实决非如此简单,在历史的拐弯处,肯定有反抗和屠杀。很多问题都是未解之谜,正因为此,历史才具有无法抗拒的魔力,吸引后人不断追寻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