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重视修史的传统,县县有志,县志就是地方史书。郓城作为千年古县,县志的编修由来已久。《郓城县志》最早创修于明朝正德(1506—1521)初年。据康熙版《郓城县志•凡例》记载:“邑志从前无由考,正德初年,有野人逸书纪郓事大略。”由此可知,最早的郓城县志并非由政府修订,而是由民间文人私自编写。
嘉靖十四年(1535),郓城知县赵若唐据此逸书重修县志。《郓城县志》记载:“嗣后,赵公若唐因之,稍加笔削,汇成一册。”赵若唐何许人也?县志记载如下:“赵若唐,陕西邠州人,由举人嘉靖十四年任。操心平恕,蒞政精勤,废墜锐意,修举学宫,衙署焕然改观。会修县志,陞石州知州。”县志尚未完成,赵若唐即升任石州知州。
嘉靖十九年(1540年),郓城知县马奇纂修《郓城县志》。这是现存最早的县志版本,即嘉靖版。原本藏于宁波天一阁,原书八卷,现仅存二卷。郓城博物馆藏有复印件。马奇,长洲人,举人出身,由郓城儒学教谕升任知县,接替赵若唐,继续进行县志的编写工作。郓城人苑学,也是举人出身,曾做过知州,此时闲居在家,应邀参与了纂修县志。
隆庆元年(1567),郓城知县王敬续修《郓城县志》。隆庆版县志全部佚失,没有存世原本,王敬的序言被保留在后修的县志中。关于王敬,县志记载如下:“山西泽州人,由举人嘉靖四十五年任。修举废墜,政尚和平,约己裕民,听讼不杜,民有青天之颂。隆庆元年,重修县志。”
崇祯七年(1634),知县米嘉穗重修《郓城县志》。崇祯版县志八卷,条理清楚,纲目明晰,记述严谨,考证精细,是一个较好的版本,流传至今。关于米嘉穗,县志记载:“字大年,福建邵武县人,由举人崇祯四年任。公德性宽仁,才识卓越。甫下车轸,念徭役偏累,创为均役输役之法,民便之。大盗宋尚营余党作乱,公秘计擒渠魁张九河等,余孽以靖。……”
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陈良谟续修《郓城县志》,共八卷。关于陈良谟,县志记载:“字显夫,奉天人,由廕监翰林院起居注康熙十七年任。公才干英敏,毅然有为,兴利除弊,剪除巨憝。如潘大、潘二、殷奉塘、王三牙等,俱窝盗横恣,大为民害,公悉剪除,远迩安堵。蒞郓九年,陞济宁州知州,旋陞运河同知,后公过郓,士民率遮迎,有至泣下者。”
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县张盛铭续修《郓城县志》。共八卷,体例完整,资料详实,流传至今。对于张盛铭,县志记载:“字又新,号箴甫,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由丙子科举人康熙五十二年任。公世科名裔,文章经济,家学渊源,赋性慈祥,矢志清白。寓抚字于催科,重农事而劝稼。设立义馆,作养贫寒。建置仓廒,充实蓄积。举却暮金,案无留牍,士民皆爱戴焉。”
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毕炳炎、胡建枢续修《郓城县志》。县志未成,毕炳炎调离,胡建枢继任。胡建枢字星舫,安徽凤阳人,举人出身,光绪十七年任郓城知县。光绪版县志十六卷,资料丰富,内容充实,是郓城县志中最好的版本。新增学校志,有一定参考价值。详述了咸丰年间的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