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建于何时
(2022-03-13 11:01:49)我们经常说,郓城是千年古县,那么郓城县城究竟建于何时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郓”由“军”和“阝”组成,“阝”在繁体字中即“邑”,所以“郓”字的含义是驻军的城邑。“郓”本是春秋时鲁国城邑名,属于鲁国西境,最早见于《春秋》。
据《春秋》成公四年(前587年)载:“夏……公如晋。秋,公至自晋。冬,城郓。”《左传》解释说:公元前587年夏,鲁成公使晋,晋国国君对其不敬。秋天,鲁成公从晋返回,希望联楚叛晋,经季文子劝阻,才放弃了叛晋。但当年冬天,鲁国修筑郓邑(今张营镇附近),驻军守卫,以防备晋国。
春秋时的“郓邑”只是一个军事堡垒,不是一个县城,也不叫“郓城”,这是郓城得名的起源和由来。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万安县为郓城县,这是“郓城”第一次以县级身份出现在历史上。 “郓邑”也好,“郓城”也罢,它们的位置都在今天的张营镇附近,并非现在的郓城城址。
那么,现在的郓城县城究竟建于何时呢?答曰:北宋中期景祐年间。据史学名著《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七月,“徙济州郓城县于盘沟店”。盘沟店就是现在的郓城位置,在明清时期的《郓城县志》中多次提到盘沟。
据北宋著名学者石介《郓城新堤记》记载:景祐四年(1037)四月,“郓城县令刘君准遣使致书于予,曰:‘故郓城为水湿败,予作新城于故城西南十五里,迁其民而居之’”这里清楚地表明了新城与故城之间的里程、位置关系,以及县城迁移的原因。为防止水患,县令刘准围绕新城修筑大堤,1037年大堤修成后,请石介作文记载此事。
另据明崇祯《郓城县志·学宫》记载:“儒学,在城东南隅……宋元祐(1086-1093)间创建,元至元间县尹刘彧复新之,增建两庑,画七十二贤像”。儒学学宫,一般指官办学校,在府、州、县城设立。宋代这里就建有儒学学宫,这说明在宋代盘沟村就应当是县城,这也是第三个有力的证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郓城始建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七月,至景祐四年(1037)四月大堤建成,大约用了三年时间。《水浒传》描写的是北宋末年徽宗时期(1101-1125)的农民起义,也就是说《水浒传》中提到的郓城县城,就是现在的郓城县城,而不是张营镇附近的郓城故城。
但是,稍后的《金史·地理志》又记载:“郓城,大定六年(1166年)五月,徙治盘沟村,以避河决”。《金史》作为官修正史,绝对不可能毫无根据的胡说。于是,郓城的迁移出现了两种说法:北宋迁移说、金朝迁移说。宋金时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决口频繁,鲁西南地区常常被淹没,郓城迁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黄河水患。在宋金时期,为了躲避水患,也许郓城在新城与故城之间反复迁移过多次,这还需要其他资料佐证。
郓城先塔后城,唐塔建于五代时期,又名观音寺塔,塔在古代有镇邪和瞭望敌情的作用。宋代的盘沟店有塔又有寺,可见绝非荒村野店,必是一个繁华集镇,并且地势较高,这是县城迁到此地的重要原因。千年唐塔是郓城的地标性建筑,是郓城悠久历史的见证者,真渴望它能告诉我们历史的真相,可惜它不会说话。
在郓城的发展变迁史上,有三次关键性的变化。第一,公元前587年,鲁成公筑郓邑,这是郓城的前身和雏形,也是在史书上第一次出现“郓”字。第二,598年,隋改万安县为郓城县,这是郓城第一次以县级身份亮相。第三,1034年,由于水患,郓城县城被淹没,遂从张营镇附近西迁至盘沟村,即今县城,这是郓城城址的一次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