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三个主要特征
(2013-05-26 15:27:45)
标签:
孔子小康社会儒家思想仁礼天道与人道文化 |
一是二重性。孔子的思想是复杂的,从政治观念上看,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孔子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一些问题(例如同情人民疾苦)比一般人看得更远些、更高些,其思想带有明显的人民性、民主性。但孔子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代言人,其思想还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保守性。从哲学角度看,孔子思想也有二重性,既有唯物主义因素,也有唯心主义因素。其思想包容广泛、错综复杂,有时又呈现出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二重性)。简单地把他说成是唯物主义者或唯心主义者,都是不恰当的。
二是略于“天道”,详于“人道”。由于时代和科技的限制,孔子谈“天道”,即谈自然现象(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很少,正如子贡所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虽然有时也谈,但一谈就谈成宿命论的“天命”。因此,他对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即物质与精神孰先、客观世界能否被人正确认识,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触到,因而也就不可能提出这样那样的系统回答和论证。而正由于他略于“天道”,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起了轻视自然科学的消极影响。但另一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社会和人生实际,重视研究社会现象和伦理观念,对社会的、伦理的问题谈得很多。他精通古代文献典籍,博闻强记,深刻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现象和民间习俗。在这方面,他确实称得上是一位承上启下、博古通今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
三是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礼是最重要的两个概念。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哲学概括,它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仁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强调人们之间的仁爱、谅解、关怀、宽忍,也强调人民物质生活的安定和提高等等。礼是宗法等级社会的制度和规范,它强调的是尊卑长幼之序,是具有不同名分的人之间的区别与对立。礼还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是礼的思想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相互制约、相互辅佐,从而达到一种有等级(礼)但不过分对立(仁),有仁爱和关怀(仁)但不无区别(礼),亦即等级与仁爱对立与和谐的统一,和大家生活安定富裕的理想状态,这便是理想的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