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操场的主席台上,我看到了瓷砖拼成的大幅长城,不由得想到了墙。其实长城就是一面长长的墙,是中原王朝的边墙,用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这道举世闻名的边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存在着重大差别。因此,也可以说,长城是中国两种不同文化的分界线。
中国北方一直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先后主要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他们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善骑射渔猎,凶猛彪悍。为了掳掠南方汉族的财产、人口,数千年来他们不断南下进攻中原王朝。如何防御他们的进攻,是历代中原王朝非常头痛而又必须重视和正确面对的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有国破家亡的危险,西周、西晋、北宋、南宋、明朝等朝代都直接或间接的亡于这些民族。历代中原王朝防御的首要措施,就是不断修筑长城,尤以秦朝、明朝为甚。秦朝为了抵御匈奴进攻,派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朝为了抵御蒙古族,大修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但土木堡之变,明朝皇帝被俘,长城形同虚设。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也许起过一定作用,但其作用并不大,甚至微乎其微,长长的国防线挡不住异族进攻的马蹄。长城对外不起作用,但对内却给各中原王朝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修长城,历朝都动用数十万青壮年劳动力,人员死亡众多,出现了大量寡妇,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汉末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对此作了描写:“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即使千年之后读此,凄惨之状还是令人泪下。
也有不修长城的朝代,最明显的是唐朝和清朝。
唐朝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的朝代,具有宏大的气象和博大的胸怀,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决非秦汉所能比。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的统治者,他视异族为兄弟,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坚持民族平等、一视同仁。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是这样的民族政策,使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戴,尊称他为“天可汗”,并且修筑了一条从北方通往长安的大道,名曰“朝天可汗道”。一条开明的民族政策,轻松地解决了关系王朝生死存亡的重大民族问题,远远胜过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唐太宗不愧为我国一流的政治家。
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我国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入关以前,清朝已经统治了长城外的蒙古族,塞外已经不存在敌人,修长城也就没有必要了。康熙时,古北口总兵官蔡元曾上书建议修长城,康熙帝在上谕中回答说:“守国之道,在修德安民。人民高兴则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今欲修之,兴工劳役,有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康熙帝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封建帝王,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伟大政治家,在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上,他与唐太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不主张修长城,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是关系到国家富强与贫穷、安定与战乱、统一与分裂的重大问题。不仅是历代中原封建王朝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也是现代中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建国后,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地解决了民族关系问题。但藏独、台独等国家和民族分裂势力还是存在的,并且不断兴风作浪。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仍旧任重道远,不容懈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