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尤立增报告心得体会

(2012-10-31 19:44:5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日志

尤立增报告心得体会

820号上午与王焕银一行来到市教委聆听了语文教育名家尤立增老师的报告,说实话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听说,因为是来自一线课堂,是自己的课堂实践总结,所以听起来很亲切,也感觉很实用,所以要整理一下思路,以便能逐步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感触颇为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预习课的设计。

尤老师是印发13开页面的练习卷:左边一栏为字词积累、作家作品、预习所得等;右边一栏:质疑问难|、语言积累等。我认为这很适用于复习班。所开学之后,我准备采用这种办法指导学生复习,内容可以荟萃复习材料,设计如下:


    单元复习

字词积累:

 

 

 

作家作品:

 

 

内容概括:

 

 

 

质疑问难:

 

 

 

阅读训练营:

 

背默内容:

 

 

 

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

 

 

 

我最喜欢                              

这篇文章是因为                         

我最不喜欢                            

是因为                               

 


 

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质疑问难。

我认为这一点做法很可贵: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本,获得最初的阅读体验,课堂上质疑问难互相解决问题的时候,有可能会点燃学生的激情,督促学生思考,甚至或许能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再把问题引向纵深的时候,或许会有新的问题产生,这样课堂的思维就成螺旋式上升。

学生开始提的问题可能会五花八门,但在老师的引导下,会越来越规范。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起码要思考,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师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文本,老师吃透文本才能驾驭教材,学生吃透文本,才能游刃有余,师生的知识、思维都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都可能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感。

所以,我们要多鼓励学生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进步。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五分钟演讲进课堂;

属对训练,用对联概括文章内容;一周推荐一首古诗文。

我们还可以派生出很多这样的活动:跟词训练、连词成段、情景再现等。

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提高绝不能急功近利,他不可能短时间提高多少,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四、以练笔为主线的作文改革。

转化教学论认为:写作的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学生的广泛阅读、大量吸收,丰富自己的知识背景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学生深入生活,用心观察,在生活中获得体验感悟也是内化的过程,将阅读所获,生活所得写成文章,是一个外化的过程。内化和外化必须并重,有机结合,才会有得写,写得好,如果只是着重于一点,或既不注重内化,也不注重内化,都是违背写作规律的,转化效率自然无从谈起,学生无话可说或者空话连篇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提高写作能力就像在游泳中学游泳。教练介绍再多的技巧,把你扔到水里照样淹死。先先扑通一阵,熟练水性,然后才是技巧。增大写作量就是解决水性的问题。以课外练笔作为写作的主战场:内容不限,字数:300——500字,30分钟完成,每周三篇。一年的写作量能达到4万字。这样可以解决量的积累的问题。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情等皆可入文,不做限制,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空间。

重视交流和影响,轻批改,重讲评。练笔讲评课,重生活,重真情,重体验,重感悟。河北高考:套路文章、组合文章、没有情感的文章一律封杀。可以展览、可以选读、也可以双方自愿互评。

注意练笔的序列性;保证学生对课外练笔兴趣的长盛不衰:给学生充分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可以从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发现积累素材;学会欣赏学生的文章,“鼓励能使猪上树。”

五、《语文报》的读报课。

在在有限的阅读资源背景下,繁重的课业负担下,阅读语文报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阅读资源不足,时间不足的遗憾。

《语文报》中国语文第一大报,视野开阔、资料丰富,是中国语文第一大报。是语文阅读首选。为提高阅读兴趣和效率要上好“读报指导课”。读一读,早读古诗词、美文;品一品;出一出;剪一剪;背一背;练一练等。

结语:语文天生重要;

语文天生美丽;

语文天生浪漫

带着镣铐跳舞,还要舞出激情,舞得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