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是一门边缘学科,侧重于研究交际文化。所谓跨文化交流,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包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能力应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而基本交际能力系统主要是强调交际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所应掌握的能力,其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
“交流能力”(也称作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戴尔·海姆斯(Dell
Hyme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戴尔·海姆斯(Dell
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并于1972年将其归结为语法能力、语言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四个方面。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并不等于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语言、修辞、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因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依赖于语言知识和各种非语言知识的逐渐积累。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的融合是有效地形成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础。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不仅能说一口流利、正确的英语,而且懂得语言使用规则。大学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语言知识、语法规则,而且还要传授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使用规则,培养他们跨文化交流意识,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能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不同场合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际。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由知识和技能两部分组成。知识包括学生母语中的文化知识和世界其他文化的知识,它的内涵包括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识别异文化的知识和能力、处理跨文化背景中具体场景的能力。一名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的跨文化交流技能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能正确理解对方所表现出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并能解释其功能;2.熟悉各种语言形式、词汇内涵和外延所包括的文化含义;3.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在各种交际场合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技能应对、修复或修补交流渠道;4.有合适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5.在异文化环境里无集体可依靠时,如何确立自己的身份。跨文化交流并不是要放弃自己的文化背景,去遵守目的语的文化规约进行交际。它要求交际者具有较好的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具有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跨文化交流中的失误多数都是由于交际者缺乏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意识所造成的。因此,母语交际能力的好坏对外语交际能力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目前在校大学生都已经过的一定时期英语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外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许多人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总体而言,他们的英语水平不够理想,特别是交际能力较差。缺乏对外语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明确认识,缺乏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因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是大学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