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500亿刺激计划?  美国能否走出泥潭

(2010-09-08 13:33:05)
标签:

股票

美元刺激

美国经济

危机

房地产

2500亿刺激计划?  美国能否走出泥潭

 

    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投资500亿美元建设基础设施,进一步刺激疲软的美国经济。在这一方案中,美国将在未来六年对公路、机场和铁路进行升级。另据透露,奥巴马的刺激计划还包括延长一项税收优惠,根据这项优惠,企业08、09年可冲销50%的资本投资,相当于减税2000亿美元,使150万家企业收益。(虽然除了300亿之外的其他减税都将随复苏而收回),当然,刺激计划还包括延长对中产阶级的税收优惠以及增加对清洁能源的资助等等。粗略估算一下,美国此轮刺激计划规模恐怕在3000亿美元之内。

 

    美国这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主要是针对当前美国经济在次贷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复苏前景黯淡、房地产不景气、失业率达9.5%居高不下的现状。09年2月17日,奥巴马正式签署了总额达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和再投资”计划。尽管实际投入的资金其实已从7870亿美元增至8600亿美元。但这个被称为“史上最强”的计划的刺激计划对美国经济仍然没多大贡献。目前奥巴马已经处于“黔驴技穷”状态之中,只能寄希望于500亿美元在内的新一轮的刺激计划,从实体层面和信心层面稍稍挽回美国经济颓废的趋势。然而,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从美国经济的发展史来看,1929-1933年的大危机中,虽然表面上来看,罗斯福推行的凯恩斯那套财政刺激辅以货币刺激的理论,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事实上,兴建公共项目、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力度的刺激政策并未起到预想的作用,直到二战开始,在战争物资需求的拉动下,美国经济才真正复苏过来。到了七十年代美国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刺激政策就已经不再见效,在刺激政策下,美国经济衰退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出现了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经济增长萎靡不振的“滞涨”状态,在这一时期,凯恩斯主义没能禁得住考验,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主义开始兴起。且不论政府支出对个人支出的挤出效应,历史经验已经表明,美国经济危机的复杂性,远远高于几大经济理论所能解释的范围,而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财政扩张对这次自1929年大衰退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言,更是杯水车薪。

 

    而从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状态来看,这场大危机是一个必然,也是世界经济格局变迁的一个转折点,就这种必然性而言,500亿的刺激计划,同样是不值一提。这种必然性的导火索是全球失衡,也就是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对应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庞大的贸易顺差所导致的失衡。失衡已经持续数年,但之所以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世界经济在这种失衡中安然无恙,主要是源于美国的“货币输出战略”,即美国通过自身的高消费,来拉动全球经济的增长,通过贸易,大量输出美元,再通过对全球发行美国国债,来完成这一货币输出的回流机制。只要美国自身经济不发生问题,其他国家对美元经济的信心不变,美元就足够坚挺,足以支撑这个失衡的局面以一种看似合理的状态存在。而与此同时,在这十年中,美国通过货币输出是获利的,这一获利的机制是,美国通过发行国债来获得其他国家的投资,然后再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投资到资本相对稀缺的其他国家,也就是,美国以很低的利率从其他国家借钱,再到其他国家投资,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这种机制让美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充分享受到了货币输出战略的好处,而本国居民不加节制的过度消费,事实上也是攫取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所创造的较大一部分价值。

 

    不过美国的经济并不用永远不出现问题,病态的失衡也不能长久,信贷链条的过度膨胀,金融监管的缺失,终于导致了次债危机。如果发生在其他时刻,也许,一场危机,仅仅是一场危机。但在这个全球失衡仅靠各国对美元的信心维持的体系下,一场危机,将演变成一场世界格局的重大变迁。低利率同样不能奏效,低利率导致的资金外流,对美元而言更非乐事。低利率将加速美元的贬值,一方面加速人民币升值,逼迫中国出口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另一方面,低利率造成的通胀将产生国际传导,即别国从美国进口的投入品价格提升,推动该国产成品价格走高,进而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这种效应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政府宏观政策的独立性。然而,对我国而言,产业转型的历史性机遇的正面效应,可能会远大于受美国经济联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笔者认为,失衡不能维持已经是大势所趋,中国减持美国国债,加速推进产业转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也不是一种偶然。究竟在这场世界格局的变化中,美国能不能继续维持世界经济引擎的地位,中国能不能成功转型,关键看大趋势下各方的策略,我们将对这一变化拭目以待。

 

 

 

温馨提示:文章涉及到的宏观、行业、证券市场各品种行情等数据,皆来自于官方或权威机构。其中涉及到的具体投资建议,都属个人观点,力求客观公正及具有一定前瞻性。并且不涉及任何机构、个人的利益往来。我将严格遵守证券分析师的独立性原则。文章所写,全为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盘口时评尽在华讯财经名家看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