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请柬,七旬老人双殒命。采访三天,九旬荣军归天国。无事生非,百岁寿星赴黄泉。特别提醒,安享永年我支招。![[转载]被折腾死的老人们 [转载]被折腾死的老人们](//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6年12月25日,正是西方人的圣诞节。我们这里天地一片灰蒙,冷雨裹着雪花,不紧不慢地下了一天。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好冷的天呀!风雪中,一辆电动三轮车向城里疾奔。车拖斗没有篷子,上面坐着一个七旬老人,她连帽子也没戴,雨雪打湿了她的缕缕白发,冷水顺着脸往下滴,单薄的棉衣也被淋湿。一路风雪,一路颠簸,只是因为一个本族侄女的女儿生孩子她应邀赶着去随喜。谁也没想到,这竟是老人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1】一张请柬,七旬老人双殒命
登门闲玩的朋友告诉我,坐在电动三轮车斗里的老人是她的婶子,79岁了,平时身体很好。这天老人本族侄女的闺女生孩子在城里设宴庆贺添丁之喜也给老人发了请柬。她婶子地处偏远又没有交通工具,就冒着风雪搭熟人的电动三轮车赶了30多里路进城随礼。到了城里,天晚了,宴会散了,老人连饭也没吃上一口,送上钱随上礼就饿着肚子又搭别人的面包车回家去了。到了晚上,我的这位朋友给她婶子打电话问安,只听见手机铃响,不见有人应答。我这位朋友急忙联系老人近邻前去探望,发现老人已经直挺挺地死在家中,舌头伸出老长······这一天正是西方人的圣诞节,在这样的平安夜,老人没有收到圣诞老人的祝福,却收到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死亡请柬,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现在许多地方名目繁多的红白喜事都要呼朋唤友索取礼金连老人也不放过,老人不堪折腾,因此丧命的绝不是朋友的婶子一个人。前段时间看博友博客,上面说湖南衡阳一位77岁的老人,跟随亲戚去西安庆贺女儿乔迁新居之喜,头一天去第二天回来,长途跋涉,旅途劳累,没有休息。刚回到家老人说有点儿头痛,没多大一会儿就晕过去了,送到医院说是脑干出血,医生无能为力,老人就这样走了,儿孙十几个人哭成一团······
【2】采访三天,九旬荣军归天国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2014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去某荣军疗养院采访一位老军人。这位老军人90多岁了,因战争年代留下身体残疾,离休后一直住在疗养院。采访任务紧,要采访的内容多,记者就在疗养院加班加点采访了3天。您想想,90多岁的人啦,平时清静惯了,却要从早到晚一本正经地坐在那里陪着,还要不停的说话,年轻人也不轻松,他怎么受得了。采访结束,疗养院院长又设宴为记者饯行。记者一片好心,把这位九旬荣军请去赴宴。老人精神很好,还喝了点儿酒。谁知到了晚上,老人突发脑溢血,没来得及抢救就去世了······回想此事,那位记者心痛不已·····
【3】无事生非,百岁寿星赴黄泉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博文,上面说有一个老寿星,我记不清他是101岁还是102岁了。老人无病无灾,生活自理。虽然家中富有,他居住的房子却是十分陈旧,摆设也十分简陋。但在这所房子里老人住了很多年了,平平静静,简简单单,舒舒服服,没有感觉到有什么欠缺和不妥。忽然有那么一天,远方来了一拨亲戚探望老人,见老人这么富有却住着那么简陋的房子十分不解,认为这很遭罪,应当改变条件享享福。就一起动员老人对房子进行装修。老人经不住他们七嘴八舌死盯硬磨,只得搬出自己熟悉的家,临时住进一家宾馆,任那些亲戚张罗着装修。一直大干了3个月。您想想,3个月仅仅装修一栋房子这么大工程该装修的多么富丽堂皇!3个月过去,老人终于重新搬回自己的家。但老人却找不到原来那种舒服的感觉,闻不惯装修后的气味。自从搬回家后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过了不到一个月,老人就撒手人寰,命赴黄泉······真不知道那些折腾着装修的亲戚们有什么感想,房子是给人住的,不是给人看的,好看难看住着舒服健康就是好房子。现在人死了,房子还有什么用?
【4】特别提醒,安享永年我支招
其实,这绝不是以上4位老人的悲剧,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周围找到各种各样被折腾死的老人。一个一个熟悉的面孔突然消失,一条一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泯灭。令人惋惜,令人痛心!如何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我想应当做到一下几条:
【1】莫发请柬邀老人
老年人清静惯了,又年老体弱气血亏损,甚至身患多病。遇到婚丧嫁娶、升学、入伍、乔迁等发请帖呼朋唤友随份子钱的事,应当高抬贵手,放过这些老人。他们经不起旅途折腾,甚至在那样的场合吃饭都是一种年轻人无法理解的磨难。象开头那两位老人因赶去随礼而殒命。发请柬的人能心安吗?恐怕会是一生都抹不去的痛······
【2】老人陪聊限时间
年轻人也许不理解,老人陪客说话时间太长,比让他们干家务活还累。中医理论讲,“日出千言,不损也伤”。自己说话会消耗肺气,听别人说话会伤害自己的肾气。拜访老人,采访老人,探望病人,回家看看,都应考虑到老人的承受能力,最好限定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一个小时,高龄老人应当更短一些。
【3】不要打破老人的生活规律
老人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规律,他们都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固定的饮食习惯,甚至有相对固定的三餐食谱。我们应当尊重老人这些习惯,不要随意改变。比如让老人熬夜,比如让老人过食肥甘油腻,都可能危害健康甚至引起猝死。
【4】保护自己学会拒绝 老年朋友自己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愿干的事,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就要学会拒绝。别人发了请柬,自己身体不好去不了,遇到恶劣天气去不了,就不要硬撑。可以不去,也可以找人捎去礼金自己不去凑热闹。还有那位百岁老人,亲戚要装修房子,自己要有主意,可以坚决拒绝。
【5】更不要自己折腾自己 我有一个熟人,退休后本该放松一下,过安闲一点儿的生活。但他却赚钱贴补家用,到另一个城市辅导学生小提琴。一个人在外,吃不好,喝不好,再加上比上班时还累。这样折腾了不到一年,他得了脑卒中,经抢救虽然保住一条命,但却从此偏瘫只能靠助步椅歪歪打打的行走,话也说不清楚。年老了,不能和年轻时一样。寻求业余爱好,兼职赚钱贴补家用,发挥余热服务社会,都要量力而行,不要拼命,不应透支自己的生命能量。挣脱名缰利锁,不为灯红酒绿势利纷华所诱惑,拥有一颗平静淡定的心,过一种简单、安宁、舒心的生活,就会拥有健康,得享永年。
一个人血气充足才能活力四射健康长寿。但我们每天工作、学习、运动、说话、思维、上网,甚至包括吃饭等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会消耗自己的血气。血气透支了,血气消耗净了,生命也就终结了。血气是什么?血气好比油灯里的油,油燃尽了,灯就灭了。血气好比手机里的电,电耗净了,手机就停了。我们从三餐饮食摄取营养,我们锻炼身体,我们睡眠休息,就好比为油灯添油,为手机充电。
作为一个自然人,我很赞成一位养生家说的话:“除了健康和生死,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小事。”当然,作为一个社会人,我更赞赏舍生取义。承担道义,责无旁贷,但我们一生都难以碰上那样的幸运。我们还是珍惜生命,保重身体吧!只有拓展生命的长度,才有机会多做贡献,服务社会,增加生命的宽度与亮度。您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