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2012-10-25 17:53:16)
标签:

杂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白桑完小  琚晋芳

回首过去的忙忙碌碌,忙碌中感觉塌实,辛苦中留下回味,不足激励我们奋进,勤勉播种了收获。我们毕竟是个年轻的集体,在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努力。在自己的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望着身后的串串脚印,有成功的喜悦,有经验和反思,总结如下:  

一、规范行为,提升师德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的立人之本。本学期通过对教师量化考核方案的深入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责任心、事业心和进取心,强化了服务意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真诚的心面对每一位学生,这是我的追求。  

二、提升自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1、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熟悉、了解教材特点,认识学科特点及地位,灵活处理教材,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加强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开展好教学活动。以“务实、创新”为指导方针,各学科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教研组在各学科组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本组的工作计划。并努力使教研的内容与学校工作安排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脚踏实地地作好各项工作。  

2、在实施新课程的环境中,和学生共同营造了新的课堂,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同成长。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大胆探讨教学改革,注重综实学科的针对性、实用性,不断寻找改革措施,并且落实到了实处。  

三、发挥评价作用,推进课程实施  

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起着对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诸方面发展变化的评估作用。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评价活动中教师更要优先思考的是评价是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否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并行,是否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每一学习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一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对学生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学生、教师、家长都可以作为评价者,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是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同学、教师、家长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⑴学生互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直接进行交流、互动,碰撞。学生互评是学生互相促进的评价,它重视互相学习和互相提高,即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伙伴的优点,以此互相认识、互相激励、互相提高。它以自我评价为基础,通过互相评价来进一步认识自己。学生的互评我们采用“集优卡”、“优点对对碰”座谈的形式,说说你对他人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寻找学习的榜样;学生在倾听的时候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能把他人的评价记录下来,评价者在活动结束后,可以以书信的方式向对方表示敬意。通过学生互评给同学以自信,有效的促进了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感情,因而形成和睦的竞争氛围。  

⑵教师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是师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的评价能使学生得到学习上的支援和帮助,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改善的依据。教师观察每个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向、进度情况的基础上,客观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主题,可以针对学生某一方面,某一个举措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活动反馈意见表、小卡片、发小奖章、座谈……教师的评价以激励引导为主,既有对学生的肯定和表扬,也有启发点拨,引导他们向另一层面发展。  

⑶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评价,让家长参与、了解孩子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观察、有助于家长搜集孩子发展的一切资料。家长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能体验到孩子的进步,认识到孩子的发展潜能,分享到孩子学习的成果。  

四、课题的选择  

对于课题的选择,一开始我显得比较茫然,有些课题离学生太远,很难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实践中我发现,我们应从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角度选择恰当的课题。某种意义上讲,选择恰当的课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虽然理论上讲,课题的选择权在于学生手中,但实际上,初期这项工作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五、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以来的工作,我感到欣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了锻炼,我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信心和兴趣日益浓厚,我有理由相信,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将有更多的学生受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