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太阳不见了(10w+3)

(2009-05-27 13:25:20)
标签:

小太阳

半月痕

小莳

怀孕

育儿

分类: {小莳家杂记}

今早醒来,用我平均650度的近视观察手手,猛然发现手指上引以为傲的八个小太阳不见了。
就勉强剩下大拇指的两个,轮廓不那么清晰,奶白度没那么高,边缘歪歪扭扭。
顿时惊呆了。

 

小莳啊,你可真厉害,这么快就开始榨我老本了呀。

 

关于小太阳是什么,找了这样一段描述,一起来学习下。

 

(一)什么是半月痕
  在指甲下方五分之一处,出现一条白色弧形的痕迹,这就是半月痕,也有人称之为 小太阳。
  指甲半月痕是阴阳经脉界线,是人体精气的代表,故也称为健康圈。
  半月痕的发育,要受营养、环境、身体素质的影响,当消化吸收功能欠佳时,半月痕就会模糊、减少,甚至消失。
  半月痕的状况,显示出人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二)正常半月痕
  1、数量
  半月痕的数量,双手要有8--10个为好。
  2、形态
  半月痕的面积占指甲五分之一为好。
  3、颜色
  半月痕以奶白色为好,越白越好,表示精力越壮。

(三)不正常半月痕
  1、半月痕少
  半月痕越少,表示精力越差,体质越寒,也就是免疫力弱,身体手脚寒冷。
  2、半月痕面积
  ①半月痕面积小于指甲五分之一,则表示精力不足,肠胃吸收能力差。
  如半月痕突然晦暗、缩细、消失,往往会患有消耗性的疾病、肿瘤、出血等。
  小孩子没有发育之前,是没有半月痕的。
  大人夜生活、性生活过多,半月痕也会消失,也很难长出来。
  ②半月痕大于五分之一时,多为心肌肥大,易患心脑血管、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3、半月痕的颜色
  ①奶白——表示正常,这类人精力强壮,体质好,身心健康。
  ②灰色——表示精弱,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运行,容易引起贫血,疲倦乏力。
  ③粉红——与甲体颜色分不清,表示脏腑功能下降,体力消耗过大,容易引起糖尿 病、甲亢等病症。
  ④紫色——容易引起心脑血管血液循环不良,供血供氧不足,易头晕、头痛、脑动脉硬化。
  ⑤黑色——多见于严重的心脏病、肿瘤或长期服药引起药物和重金属中毒。

(四)半月痕与五指关系
  1、拇指半月痕——关连肺脾
  呈粉红色时,表示胰脏机能不良,容易感冒、反复感冒、疲劳,严重时易患糖尿病。
  2、食指半月痕——关连肠胃
  呈粉红色时,表示胃、大肠的循环不良,食欲自然减退。
  3、中指半月痕-关连心包经、神志
  呈粉红色时,表示精神过度紧张,易头晕、头痛、思路不清、脑涨、失眠、多梦。
  4、无名指半月痕-关连内分泌
  呈粉红色时,表示运行于无名指的三焦经发生异常,易体质下降、阴阳失调,人容易有种说不出的不舒服感,女性会得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5、小指半月痕-关连心肾
  小指一般很难长出半月痕,出现时,多为热症。呈红色时,易患严重的心脏病。  

从中医角度来讲,一个人手指甲上的月牙如果弧度大、光泽好,就表明此人血气丰盛;如果很小或没有,说明人体气血衰退。中医学的确有记载可以通过白月牙判断人的心脏功能是否好,中医认为肝藏血,血循环的好坏又会直接影响心脏的功能,而肝其华集中在人的指甲上。一般来说有白月牙的人心气足,血脉循环比较通畅;白月牙比较小的或是根本没有的,心气则要弱一些,血循环可能不是很好。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说明肝血盛衰可影响爪甲的枯荣。


看你是否有以下症状:


(1)气虚症1.神疲乏力2少气或懒言3自汗4舌胖或有齿痕5脉虚无力.具备三项.
(2)血虚症1面色苍白2起立时眼前昏暗3唇舌色淡4脉细.具备三项.
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大枣,甘草
补血药:当归,熟地,白芍,阿胶,何首乌


     从西医的角度上讲,一般而言,甲半月占整个指甲的1/5是最佳状态,过大过小或者隐隐约约都不太正常。甲半月太大的人容易发生高血压、中风;而甲半月如果太小则说明血压太低。完全看不到半月甲的人,大多有贫血或者神经衰弱的症状。


正常的半月痕:
1、数量:双手8-10个(越少精力越差,体质越寒)
2、状态:指甲1/5
3、颜色:奶白,越白越好。
      所以对照一下,如果手指上没有小太阳了,就要补充些蛋白质、多休息,有条件的吃点补药了。毕竟身体是第一位的。

 

看样子该多多注重营养了,免得俺的老本被吸干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第12周孕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