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何为优秀学子?
(2013-04-24 13:12:43)
标签:
复旦投毒案值优秀教育 |
分类: 亲子教育 |
此次复旦大学的投毒事件,在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反应。因关系的冲突毁掉两个家庭,在惋惜的同时,人们都在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优秀的学子,对于生活冲突会使用这样阴冷的手段?是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才能支撑出这样冷酷的行为?
被害的黄洋“非常优秀”,用时下的话是令人羡慕嫉妒恨。投毒者林某先是羡慕(对方有更好的家庭出身,选择了更能成就自己的专业等等),即而是嫉妒,最后升级为恨——恨不得你死!
强烈的恨意里是深深的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痛苦,是无数次对自己“不够好”的鞭挞,痛恨到极点则疯狂。
每个个体都有不如人之处,但健康的个体能够整合自己的好与自己的坏,可以接受自己具有多面性,可以让优点与缺点共存,接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个体。而从整体来看,人的某一个面并没有绝对性的“不好”,如果运用得当,自我能接纳,也可以发挥其效能。
极端完美主义者则不能。虽然他们通过刻苦努力,也能取得相当好的成绩(如下毒者林某),但这种“好”并不真实、不完整,并且这种拼命撑起来的好的背后,就同时存在着另一个相同程度的“坏的自己”。这种以压抑自己一部分真实自我为代价来支撑另一面被认同的自我,带来了自我的残障。坏的自己不断地累积,林某无法看到自己的这些部分,更谈不上去接纳和安抚,好与坏呈分裂敌对的状态,最终内在的坏的自己就冲垮了理智的堤防。
这种自我的分裂往往发生在单一追求成绩(成功)的功利型家庭教育中。就像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有个神奇的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是恨意的根源。被比较、因不及人被羞辱、被贬低、被蔑视……造成了“出人头地”,拼命活给别人看的悲剧脚本。
这种无奈的存在环境处处都有,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有形的无形地裹挟着孩子。
曾经有个案说“我并没有要求孩子考高分,出成绩”,但问其孩子,孩子的感受是相反的,因为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其无形的期待。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可能是有形的,如责骂、批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眼神、态度。更可怕的是后者,甚至有些父母的“可怜”的形象,无能的情绪,非要孩子出色来拯救自己!
总是围绕着他人而活着,内在却渴望能为自己而活着,无法平衡时即发展成一种对整个世界,对外界的不满。于是形成了各种恨,恨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出身;恨自己无能力满足父母的期望;恨自己不如他人;恨他人比自己优秀……
追求更好的自己并没有错,但为了追求单一的某种好,而造成人格的缺失,就得不偿失。时下家长教育模式普遍如此,因为自己不完美而要求孩子完美,让孩子心理缺乏健康成长的空间,最终在成年之后的路上障碍重重。因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周遭,都能看到一些“很有才华的病人”,TA确实有着某方面的能力,但处理情绪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都相当的消极无力。
优秀不是单一的、片面的(比如考高分考名校),而是综合的、整体的。优秀不是仅会成就自己,而是会平衡自己,不因自己的不足而伤害他人。
对于父母来说,只有当父母愿意并且有能力去看到并接纳孩子的全部,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爱并健康成长。只有父母接纳孩子,才能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即而接纳他人;孩子先是得到爱,即而爱自己,爱他人。这样的成长环境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健康的人格基础,才是优秀能否持久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