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和自医
(2012-10-03 11:57:42)
标签:
心理咨询师个人生活自我成长杂谈 |
分类: 咨询师手记 |
来访者容易对心理师自身的经历好奇。是否专门做外遇伤害的,自己也曾是受害者?是否治疗网瘾的,也有一个这样头痛的孩子?如果这样,心理师是如何走过来的?心理师是如何生活着……等等。好奇于,作为一个医者如何经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其实心理师,去掉职业的外衣,和普通人无两样。就像医院里的医生,自己也会生病也会死亡一般。
医者与自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医者掌握着某种专业的技术,自医是私人问题。不自医的不一定代表着专业的失效和无用。好比一个治肺病的医生,知道吸烟是一大元凶,自己亦不戒烟,但这样的医生对于如何用药是清晰准确的,他们自己怎么样是一回事,对于病人是另一回事,他们仍然能够给予病人相应的有效的治疗。
因为心理咨询本身,仍然是一个需要学习掌握各种技术、流派的“技术活”,而不是参加某个课程,然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就可以胜任的。如果说,只要有经历并且从经历中得到经验,就可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话,那非常的不道德。以个人的经验来“指导”来访者,就像自己吃过的药,随便用到另一个人身上,非常的武断与不负责任。不管现在延伸出多少种心理治疗方式,心理师仍然是需要掌握了这样的一些方法,并且根据不同的来访者,施以不同的治疗方式。
关于自医,心理师和所有地球人一样,有自己的情绪和问题,只是更清楚问题的来源并且能更客观冷静地做出判断。
生活中的心理师在情绪的高峰下也会有对孩子产生误会,但能很快地觉察并且调整,给孩子安抚或道歉,让孩子看到一个真实的不完美的但接纳的自己,身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区别在于,有些家长是不管不顾地任由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有些家长修理完孩子后就是无限的后悔和内疚;有些家长不管学习多少科学育儿的知识,临到头了,该怎么还是怎么。经过成长的咨询师经过了改变心理现实的经历,从而真正地改变和控制了现实的行为。
心理师还更能尊重孩子的天性,清晰自己和孩子的需要、理清自己和孩子的期待,不混淆、不过度粘连,能够给孩子更自由和宽广的心理空间。咨询师的孩子或者不会有着各种成功的光环,但他们能选择做想要的自己。
关于情感状态。心理师中离异的、单身的也不少。西方有过统计,心理师的离婚率和普通大众差不多,并没有因为心理师这个职业而降低。这是否令人失望呢?但是心理师离异后的结果仍然有所不同。心理师清晰自己离异的原因,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并且能更稳定地维持生活和情绪状态。而不是分手后仍然纠缠不已,或者似结下深仇大恨,一味地责怪对方。有情绪的分手不是真正地放下,这种情绪,不管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都是嘎然而止的没有完成的工作,后患无穷。
心理师还明白,分手并不代表着人生的全然失败,而是一个阶段的结束。而有时候,离开一段并不合适的关系,也是一种能力和成长。
心理师也会遇到挫败,但不会因此而堕入无陷的情绪深渊,而是仍然能维持基本的现实感和自我控制感。心理师相对于非职业者,有多一个角度看世界,有多一个方式爱自己,有多一条路可以选择。
心理学就是通过学习之后,没有变成万物皆空或全然地没有痛苦(那些要么是假象,要么是逃避),而是能更好地面对、承受、应对痛苦。
心理师们仍然正常地生活着,没有变得不食人间烟火,照样有烦恼有困扰,但是可以生动地、畅快地、灵动地活在当下。
因为心理学的介入,我们在这样的生活中会自如、自在、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