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活着

(2012-08-15 16:59:06)
标签:

救助

心理

肥猫流浪记

社会功能

科学管理

杂谈

  今天,偶然的机会,到了救助中心,这是一家比较规范和科学管理的中心,受助人员住所干净整洁,在一个摸拟的微缩社会里生活。同行的还有一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刚进门,就有女孩向我挥手和微笑,我回报以不自在的笑容,其实对我而言,接触过残疾人群,也曾经为改善其社会功能而学习探索过。但是,女孩还是令我莫名地感到不舒服。


  随行的有家长告诉孩子,当你们抱怨自己的鞋子不是名牌时,看看这个环境,你们还会抱怨吗?嗯,这确实是许多家长带领孩子来这环境的目的,让孩子看到别人的不幸,而感知并珍惜自己的幸福。


  我不置可否,幸福是靠对比吗?痛苦是否也一样?因为你断二根指头,就一定比断一根指头的人幸福和没资格痛苦?


  接下来还和人员一起游戏,他们脸上的笑容很真实,或者,这是他们想要的,他们要的看似简单,其实很奢侈。想起香港的一部电影《肥猫流浪记》,肥猫因巧合成了五叔的“儿子”,他们在感情的需要上互相取暖,这温情片段令人唏嘘不已,人不因活着而活着,关系是活着的意义吧,如果没有温情和支持,活着是为了什么?


  这会终于明白了自己不舒服的来源,是那女孩们讨好的眼神,在那一刹那,我感知到了她们的需要并且同时泛起了无能感。


  离开时再次留连着救助中心边上的荷花和莲蓬,在这上班的朋友司空见惯了,“无情”地嘲笑我的矫情……好吧,我少见而多怪~~只缘于不同的境遇造就不同的感受和需要。


  救助站中的人大部分会在这里生活至老死,活着的意义和尊严于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体验,其实,我们送去了笑声并且从中得到某些“教育”,各取所需罢了。放下自己所谓的对弱势群体的怜悯,修好自己内在自卑和无力,才能在面对这样的环境时有个善良和客观的态度并给予。


  在这一刻,更深体会到心理咨询中“痛苦源于关系”的命题。虽然说人不外两种形式,独处和交往。但事实上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处。远到得道高僧,近到眼前的受助群体,前者通过“道”和人或世界建立联系,后者通过实实在在获得的一个笑容。


  关系,让我们活着,变得有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际诱导
后一篇:叛逆的代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