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师这职业
(2012-07-26 22:04:26)
标签:
心理咨询师职业教育 |
今天和个案探讨到什么人适合做心理咨询,这是个旧话题了。不少个案有了心理咨询的体验后常常会有转行的念头。根据个案的提示,我确实看到,自己从事这个行业虽非必然,也非偶然。
这些年,从事过不下十个工作,但没有哪个工作对我有足够的吸引力,直至遇见了心理学。据统计,中国考心理师证或者读心理学专业的,只有不到5%的人从事这个职业,令人迷惑于心理师到底需要什么条件,或什么特质才能做好心理师。记得一同行说自己选择学习心理学,是“为了拯救自己”,那让我觉得太过沉重,想想自己为何能一直坚持下来,除却让个人获得的成长以及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帮助外,那就是个人特质与之吻合——真实和真诚。
我对于真实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想起以前任职过的电脑公司,我们几个女孩子负责销售,起初自己的业绩也算过得去,但后来,我发现卖出去的产品,有些不好的回馈回来,甚至有些机件的返修,慢慢了解了其中的一些猫腻后,我的业绩开始下滑。我不知道原因,只是隐隐地觉得自己对于所售的产品没有了热情。现在看明白了,那是潜意识不接受这样的产品,觉得没有这样高的价值。对于自己出售这样的产品感到内疚……虽然市场都是如此,虽然这不是我的错,虽然……再多的理由,也无法安抚自己的内心,自然地表现出来的对产品的有限的信心,无法吸引到客户。
销售类的事情总是让自己很难胜任,在对产品进行美化时总是觉得愧疚,现在明白为何销售类的职业培训都是一个模式:煽情的激励样的洗脑。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强迫性地内化才能压制住内心的不安,才能提高业绩。也理解了为何这些群体的人比容易引发疾病:行为与内在分离与冲突(对于仍然有较正常的道德水平的人来说)导致体内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的结果。
实则心理学也离不开销售和包装。比如,咨询师的知名度、课程的美化。市场上亦有些心理课程做了过度的不实的宣传,其手法和卖其他的产品并无两样。
从某种角度来说,心理学只是生活中的一个产品而已。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或者个案的描述有些言重了:心理咨询是可以救命的职业。无论如何,我仍然保有对人类心灵世界的一份敬畏,并尊重这份感受来走自己的职业之路。
从专业角度来说,心理咨询的销售和咨询师自信心相关,对于自己处理个案的能力相关。这是咨询师需要学习和成长的与金钱有关的功课。
总体来说,心理咨询是个比较真实或说你可以控制其真实度的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从事这个职业你可以更好遵照自己的内心,即便不宣传,只要通过自己的积累,总会有收获,总能获得职业的成就。咨询师的修为和能力是“酒深不怕巷子深”的有力保证。
再说真诚,这个词在浮躁的社会显得很好虚,但在心理工作中是个真切感受。心理咨询之所以有效,因为它是一个心与心交流的过程。这个交流的基础就在于真诚。
真诚是心理咨询中最有效的治疗因子之一。例如,“当我听到你这么说时,刹时间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真诚地表达此时此地的感受,专注于当下,专注于内在,本身就是咨询过程的一部分。这样的工作,由于身心的一致,相对于其他的职业,比较容易坚持下来而不会倦怠。
没有三寸不烂之舌,不喜欢特有的酒桌文化,厌烦于亦虚亦真的应酬……更追求外在与内在的一致和舒服。想起父亲,一生正直,但在充满着尔虞我诈的和各种潜规则的官场,无论怎么选择,职场得意与其内心信念必然无法和谐共存,我传承了他的品质,又比他幸运,因为选择这样一个职业。
一种职业,能兼顾工作和生活,能平衡行为和内心,在这个过程慢慢地明白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抵达,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