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的终点

(2011-12-24 22:44:39)
标签:

心理学

个案

无底深渊

虚无主义

杂谈

分类: 咨询师手记

有不少在心理学之门外面的观望者说过:心理学如果走得太深了,会容易走火入魔。也有些不了解的直接就把心理学“妖魔化”,好像心理学的终点是个无底深渊,令人害怕,所以都是浅尝辄止。这种令人觉得“害怕”的东西其实就是潜意识的能量,简单说亦是行为背后的情绪能量。在没有觉察时,处于“无知的幸福状态”或者混沌状态,愤怒也好,伤心也罢,纠缠着事件的表象,用“道理”来争辩,兜着无休止的怪圈。

 

对心理学的“恐惧”可能来源于一个发现:深入地走心理探索之路后,会发现自我满足的道路太狭窄。因为,靠外在的行为,已经无法填补内心的空洞。内在的满足,比如依附、情感,假若没看到其本质,通过外在努力,比如,聚会、胡吹海聊、暧昧、外遇,都能缓解。当持续于内在探求之后,对于内在的渴望,一切外在的都是浮云。

 

在情绪的深渊里,面对着泛起的痛苦感受,想要挣脱逃离,却发现无路可走,呆在那里,看着它一点点啃噬,不知道它何时停止。除了相信它终会结束,只有等待。

仿佛童年的记忆里,夜半醒来,窗外疾驰的车辆裹挟着呼啸的风声清晰入耳,内心突然就哗啦啦地荒凉一片,满地都是。 

 

心理学的终点是什么?是哪里?谁都没有答案。

能够从外而得的,都不是难题。当选择心理学之后,发现内在的渴求相当之苛刻和理想化,当然绝大部分的来访者都不会走到这个位置,他们更多是了解并能察觉到情绪背后的动力,并学会去安置和处理它就足够了。而渐渐地,心理学已经不再把“寻找痛苦”作为治疗的主轴和重点。能好好地生活着,就是要义,幸福不是绝对化的等同于“了解自己的程度”。

 

个案最初常常在彻底的虚无主义和绝对的理想主义之间摇摆,面对的世界要么是拒绝的,要么是渴望的,就是无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连接的途径。随着治疗的进程,心理师作为一个好的客体陪伴个案,一部分没得到发展的好自体会开始逐渐汇聚起来,在两个极端之间慢慢搭构起桥梁。有如恒星的演化,从模糊的星云汇聚成团,到达一个临界点,就形成了恒星,最终形成一个自己能赖以生活的星座图局。当个案走到这里,通过心理师的好客体内化,拥有了好的稳定自体,咨询就进入尾声。

 

当然心理学也不是万能的,并且它的作用也很有限。所有的纠结,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不一定要通过心理学。只是在选择这个方向时,不必太过于担心害怕,最难的未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这都能做到,心理学,又有何可怕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