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看清官亦难断的那些家务事
(2011-11-03 23:30:35)
标签:
家庭琐事清官难断家务事相爱容易相处难潜意识情感 |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夫妻二人平时相处善可,但父母一来,就起争端。这些争端都为家庭生活琐事,比如,做的菜不合口味了,哪句话的语气不好了;谁洗碗多了,谁拖地少了,谁又多睡了会懒觉等等,看起来根本不值得为此而起的争执,却时时刻刻地上演,令人感叹相爱容易相处难,或者指责对方孝顺自己的父母,进而升级为“不爱自己”。
家庭琐事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分出对错,因此,自古就有“清官难断家务事”之说。确实,家庭琐事没有所谓的对错,但没有对错的事件却对现实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并且导致许多“感情不合”式的分手。
那么,面对这些清官都难断的家务事,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毁掉自己的幸福吗?除了纠谁对谁错,就再无他路吗?
假若清官懂心理学,或者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没有对错的事件一直上演,是因为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进入婚姻的成人,是否为一个心理上独立的成人。
从心理学上,称为心理分化。即有否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独立的人格。
在父母的心里,无论孩子有多大的年纪,都是孩子。也有些父母潜意识里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是自己幼时怀里的乖宝宝。那些从小特别受宠的和独生子女更容易遇上这样的状态。
在这个层次上,父母心理上离不开孩子,希望孩子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向孩子索取自己情感寂寞的慰藉。这样的成长背景下,年龄在增长、身体在发育,心理上却停滞不前,于是,有着成人的躯壳却没有相应的成人的成熟心理,实则是婴儿式成人。
婴儿式成人的行为表现处处可见。比如“愚孝”,唯父母之命是从;比如许多的“圣斗士”,潜意识里都有受“结婚即背叛父母”的情结困扰。比如最令人头痛婆媳关系,相互指责的“你对我父母不好”……
婴儿式成人的“婴儿方式”只有在家庭生活中,才会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的“成人化”在工作中充分地体现,令人难以相信这样的一个工作强人亦有如此幼稚无力的一面。
我们并非完全否认偶尔的孩童情绪,偶尔耍耍小脾气是情调,但这种情调往往因为父母的介入而乱了分数。问题出在角色很难分配得当,感受很难到位。往往是,照顾了父母的情绪,却忽略了另一方的需要,导致了不满和怨言。更多的会演变成一句“我和自己的父母亲关你什么事”,这种情绪上的“吃醋”加剧了家庭的冲突,但是双方都看不到真正的原因,于是在生活细节上觉得事事不顺,什么都看不过眼。
因为在潜意识里,在父母的面前,我们不敢做成人,我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像孩童时候一样,变成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同时,配偶容易被激发“被忽略”的感受,变成一个委屈的孩子。这样的状态下,双方都以孩子的状态,沉在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中,相互地指责。
有意见时,这个“孩童”无法及时从甜蜜的旧情景中回过神来,于是相互地指责。受委屈的一方,同时被引发自己的“被忽略”,变成一个委屈的孩子。
清官难断的那些事,就像两个没长大的孩子在耍脾气,斗气,不讲理,亦没理可讲,清官自然头痛不已。
从婴儿式到成人式是个漫长的过程,做不到不要紧,起码能意识到这些只是“事情”,而不关乎“人品”。吵过、闹过,就当小孩子过家家,事归事,人归人,这应该是成人式的第一步,也不枉白看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