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孩子“被多动症”

(2011-05-10 15:06:20)
标签:

儿童多动症

儿童心理

情绪

听话

家庭模式

教育

分类: 亲子教育

    这个个案的主角,一个一年级的男孩,可爱、天真、活泼,小眼睛里透着狡黠,一看就是个聪明机灵的孩子。但母亲却为孩子的调皮头疼不已,特别是在学校的表现,让她感觉快要崩溃。因为孩子在课堂不守纪律,小动作多,用当下最常用的评价就是——多动症。

 

    但和孩子一接触,我就确信这个孩子不是“多动症”。孩子在沙盘治疗室里情绪很好,摆出来的沙盘也有这个年龄该有的的规则和秩序。而做其他沟通时也表现正常,虽然也有表现出些小调皮,但这属于这个阶段孩子的天性,没有所描述的“多动到令人无法忍受”。很明显,这个孩子是“被多动”。

 

    近几年来,儿童多动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甚至很多被医院诊断出来。有些还会服药,给孩子带来巨大的身心影响。孩子的多动行为有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成因,但往往心理因素被忽略,更会被轻易地贴上多动的标签。在当下,似乎只有安静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是正常的孩子,而天性、创造性、创新性……通通被成人的需要扼杀或让路。

 

    心因性的好动我将之称为——情绪性不安。

    因为这主要由情绪引起,比如焦虑、害怕、担心,孩子无法处理和消减这些情绪,就会用行为去表达。比如,对于新环境的适应不良,对于考试的焦虑,对于与同学的人际交往。

 

    另外一方面,是由家长的情绪或者家庭模式所导致。

 

    家长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加上不理解孩子的阶段性心理特点及需要,对孩子的行为简单地归因和定性,任由情绪发泄。孩子无所适从,甚至听得最多的就是一句“你听话我就喜欢你”、“听话就是个好孩子”……

孩子为了得到这样的认同,想努力地表现好,但同时,个性和天性倍受压抑和扭曲……

 

    无法真正地做自己,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连天性的表达都可能是“错误的”,在自我的建构期,只能令孩子感觉到无助和混乱,自然地,行为就特别地“令人崩溃”。

 

    而令我更难过的是,那么多“被多动症”的孩子,莫名其妙地,因为家长的需要,而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家长的需要是什么?

    如果孩子的行为能被定性(诊断),责任就可以卸下——有病的是你,不是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