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山大地震,再重的伤也能好

(2010-07-30 12:24:01)
标签:

娱乐

分类: 咨询师手记
咨询往往会有计划外的收获。

有时候,设计好的工作不一定照时间进行。多年的工作下来,我已经很适应这种变化,并乐于接受这些变化。

这次的咨询并没有谈到计划中的内容。而是谈到了一个,我也没料到的话题。也就是最近上映的《唐山大地震》。

 

电影以一个女孩在地震中的遭遇为线索,没有过多渲染地震的可怕场面,更像是讲了一个心理创伤治愈的故事。

四川地震时,心理咨询开始走入更多人的视野,慢慢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了解、接受。

作为一种强大的创伤应激事件,对于当事的人心理影响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所以,当事人所受的心理创伤亦很难被描述,除非你亲身经历。



有几个情节很让人震撼。

地震发生了,孩子的父亲死了,留下妈妈,弟弟和自己在废墟里。救援的根据当时的情况,说只能救出一个孩子。问妈妈:要哪个?妈妈说:二个都要。但事实没办法,只能要一个。很坚难的过程,很痛苦的选择。妈妈选择了弟弟。看电影的,这时候你的泪水流下来了吗?

救出来时,女孩没有了气息,人们也认为她死了,于是放在一堆的尸体旁。

一场大雨后,孩子冷醒了,从一堆躺着的尸体中站起来,天茫茫,存在的似乎只有鬼魂。看影片者这时体会到了什么?

孤独、恐惧、死亡?或是无畏无惧?

这并不矛盾,身体受的伤远远没有被母亲抛弃来的痛。连被母亲抛弃的痛都受了,还有什么可怕的?



孩子被一救援夫妇收养了。但孩子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感恩。影片中,孩子到新家里一言不发,让人以为是个哑巴。因重大刺激而出现的躯体症状是常见的创伤应激障碍。亦称为PTSD,延迟性心因性反应。这种反应还会有创伤如果没有得到治疗,会在事件后数年继续影响着当事人的生活。影片中就表现得很到位。

养父母养育得很好,提供了物质需要,还有爱。但是,孩子似乎没有应有的反应,她跟养父母的感情很淡漠。

这是创伤后引起的心理障碍。被母亲抛弃,让她的感觉与思维从此中断,或说心脑分离。她可以上学,考试,甚至谈恋爱。但是,她无法让自己有情绪有体会。她的心早已死去,她亦不容许心复活,因为那太痛了,痛到她无法承受。

三十几年的躯壳般的生活,对她来说,是潜意识对她的一种保护。潜意识知道,要活下去,必须把自己的感受包裹得严实,不透一点生息。否则,她连活下去都很困难。



谈恋爱后,她有了孩子,于是她离开学校、离开男朋友,没有告知养父母,独自带着孩子离开,去一个没人认识自己的地方。

因为孩子的到来,唤起她痛苦的记忆。有话说,女人如果没有做过母亲,不是完整的女人。不仅仅是社会角色层面的。心理层面更是如此。没有亲历成为母亲的过程,就无法体会到母亲的感受,常常有年轻的母亲说:生了孩子,就不会跟自己的妈妈吵了,因为我知道她不容易。是的。经验须从经历中来。

女孩带着自己的孩子,体会到了共生的状态。或者,开始与母亲有联结,心开始有所动。



片中,女孩有三次可以治愈的机会。感恩养父母的收养、谈恋爱、自己成为母亲。但始终停留在最初的状态。亦是可以理解的。三十几年,她从未去尝试寻找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她们,在选择的那一刹那,就不要是她的“亲人”。



四川的地震中,她参与到救援活动中,过去的感受再度回来。给了她最后一个治愈的机会。

终于,她回到唐山。见到了她的母亲还有弟弟。

见到了活着的人,并不比死了的人容易。见到了自己爱的人原来比自己活得还痛苦。也明白了,母亲的不得已的选择,可能换了她,也是一样。



在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起来。

只有回到过去受伤的地方,给一个机会去重建,才能康复。在心理学上,就是如此。心理治疗的过程会体验到痛苦,过去的感觉涌来,甚至令人感觉比现在的状态还更令人难受。但是,只有这样,才有治愈的希望。

过去受了伤,导致了心理停滞,就像一条流河,被人为地截断,变成了死水,必须回到过去的那个点,疏通了,才能让生命之泉再次奏响。



影片的结局是女孩带着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老外。在镜头再现时,她突然失控痛哭。老公和女儿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心理创伤治愈了,但还留下痕迹。经过这一次的痛哭,是再次的治疗,也是给自己的痛苦划上句号,真正和过去告别,开始心新的旅程。



我还没看过全片,只是一些预告片和别人的描述,有不全面的地方,请包涵。

改天看了有感再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