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公募基金的目标都是相对指数的收益。我们也知道,大多数对冲基金或者个人投资者的目标都是绝对收益,比如年化复利百分之多少。但是谈这个收益目标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投资期限。而投资期限作为一个约束条件或者目标,其实非常重要。
每项投资的期限,一定要符合自己的产品和客户需要,并且在这个期限内,自己要有相对优势,否则谈投资收益以及其他任何宏伟目标就是一句空话。
前一段时间,帮助几个朋友募集了一个阳光私募,募集之后聊天的时候就谈起这个话题,作为每个月公布一次净值的这家阳光私募基金,我提醒他们一定要关注这个期限,也就是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比如多少多少收益率,不管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都要以此期限为约束条件。因为如果你以更短的每天或者每周为目标,势必扰乱基金经理的投资步调,而如果以超过月比如季度或者年度为目标,过了封闭期之后客户是不会买账的,到时候必然以脚投票。这特别像运动场的竞赛,跑四百米的选手基本上是无法跑八百米或者一百米的,在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规则或者约束条件决定胜负。弄不清楚规则或者忽略约束条件的玩家其实无异于玩火。
有人说我故弄玄虚,其实远非如此。我觉得作为个人的业余投资者,应该倾向于中线投资,也就是一年到五年,最合适的期限是“两三年”。在这个期限内,相对来说业余投资者是比较容易形成自己的能力圈或者优势圈的。因为在这个期限内,业余投资者只要能够在夜深人静时说服自己,又无需动用这笔钱保证日常生活,其实投资就会变成一件很从容的差事儿,而不用像机构和职业投资者那样面对客户的抱怨和媒体的嘲讽,而人都是情景的动物,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失去控制而出现非常不理性的行为。
很多人都倡导超过5年的长期投资,我很不以为然,我觉得长期投资的优势应该在产业资本或者创业者手里,流动性很差不能轻易卖出或者无法离开反而给他们造就了很大的优势,比如三聚氰胺,三大乳企的大股东或者战略投资者乃至管理层是无法像我们一样一分钟就卖出了事的,因此后来的行业复苏以及股价上涨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大多是被动获得而非主动赢取的,否则潘刚们还不早就兑现期权,无需等到现在遭遇如此尴尬。其实巴菲特也是如此,他老人家的大多数投资其实都是产业投资,而非和我们一样的股票投资,包括投资可口可乐都是这个思路。当然他有这个能力、资本和条件,而我们没有,甚至连国内的职业投资者也没有,就是王亚伟如果连续两年处于低谷也会被大多数投资者毅然决然地抛弃。
对于短期投资,探讨的比较多,包括DAYTRADING、周、月,我觉得在这些领域是机构投资者可能最有优势的地方,因为这样的期限最有效的因素是消息和人脉,一个企业是很难在一年之内有什么脱胎换骨式的改变的,但是在一天之内都有可能有天大的消息出现,比如伊利的举报门。在这样的期限内,业余投资者如果试图和机构或者职业投资者博弈,必然会输多赢少。
因此在面对各类投资机会的时候,一定要从能力圈的角度想清楚自己的投资期限,也就是这个机会是否符合自己的投资期限约束条件,并且只在大概率赢的情况下再下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