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企业危机公关,都是先堵截、后疏导,这和我们的防总应对洪水的策略如出一辙,伊利也是如此。
6月12日下午,网络出现《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的举报贴子,伊利刚开始并不敏感,因为当时是周末,估计公关部的人还在休假呢。但是从6月13日早上开始,百度等搜索引擎、和讯等财经网站、天涯等网上社区都开始纷纷删帖,这是伊利“堵截”的阶段,因此早上伊利股份开盘的时候股价并没有对此有直接的反应,甚至一度冲击涨停板,但是从十点之后,情势急转直下,这时候伊利开始思考如何抉择,是继续堵截?还是转向疏导?这个犹豫一直持续到下午,期间伊利的证券部和公关部都几乎不能给媒体一个明确的态度。 收盘之后,伊利最后坚定了抛弃堵截、转向疏导的策略,开始向呼市开发区公安分局正式报案并给媒体通稿。在晚些时候发布《伊利人致社会各界的一封信》,同时紧急协调交易所,6月14日开始停牌。
下面我们仔细看看伊利的危机公关策略,有几处值得琢磨的地方。
第一,通稿和致信都用伊利人和公司作为主题,而不是潘刚,因为潘刚正在火上烤。这和发帖人只指潘刚是所问非所答,但这种“你说东来我说西”的外教发言人式的辞令其实很聪明。
第二,把举报人推向利益使然的方向,频频提出“深海鱼油诽谤门”事件,引人遐想,肯定会有很多人有“我怎么笨呢,哦!原来如此”的感觉,把“举报帖子门”引向“竞争打击门”,而且这样的事情在伊利和其竞争对手之前已经出现多次,这一次伊利也在试图引导大家思考“伊利出事谁最高兴”这个问题。因此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是否查处真相。但是引导舆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第三,报案,是正确而且有效的方式。其实目前互联网监管是很严格的,很多人一时兴起就会发很帖子,其实没被查处并不是因为公安机关没有办法查处。很短时间内发如此多的帖子,如果事先没有做好“IP地址潜伏”的相关措施,很容易被公安机关破案。
第四,停牌,其实发生危机事件不停牌,在这方面伊利是有血的教训的。在2008年三聚氰胺的时候,蒙牛在港停牌而伊利股价下跌很久之后才停牌,造成伊利股价损失远远大于蒙牛,而当时而言,在香港上市的蒙牛显然在这方面比在国内上市的伊利成熟得多。
再回头看看这个署名张三林的举报帖子,仅仅从对伊利打击的方式巧妙之处来看,有几处重笔:
第一,不打击伊利,而打击潘刚,其实这种方法反而正中伊利要害。说伊利好,但是潘刚差,其实还不是伊利差吗!和以前打击伊利的部门、产品相比,这种间接打击方式更有效果,更容易传播和成为谈资,而且容易被普通网友和消费者接受,因为大众一般都是仇视财富和权力阶层的。
第二,事件情节入微、数据全部量化、人名关系翔实,大多数普通网民是不会核实的,即使受害者伊利也无法短时间内回应,而且如果回应其实则正中发帖子下怀。在这些事情上纠缠下去,伊利赢了也是输。这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不平等、伊利注定输多赢少的战争。
第三,发帖子意在公众层面毁掉潘刚和伊利,表面看上去不图回报、泄私愤而已,其实应该不会如此简单。这么多事件、涉及到这么多人,即使一些事儿很有水分,但是就是穷一己之力,比如那个署名的张三林,很多年前的老板助理,其实是做不到的。
第四,这个帖子出现的时机也大有深意,恰逢伊利70亿再融资,恰逢蒙牛牛根生卸任国企的宁高宁上任。而且又是伊利10送10的除权当天,在这样的多事之秋,这样的帖子的影响会大大增强,而且很容易刺激一些特殊事件发生。呵呵,如果按照《黑天鹅》的塔勒布的说法,全部是事先无法预测但是事后全能解释。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这件事情得发展态势已经远远超出伊利甚至发帖者之前的预料。发帖者所有的目的几乎都已达到,目前只有一个当务之急就是如何保护自己,但是能不能做到“永远潜伏下去”我觉得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对于伊利来说,我觉得对于股价和再融资应该影响都是短期的,长期来看毕竟还都得是拿业绩说话。但是对于潘刚以及其他高管来说,打击可能是深远的,不管最后能否把“诽谤者”捉拿归案,对于他们的影响其实已经传出去了,他们做一些事、找一些人会比以前困难一些。尤其是那些关于潘刚本人、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的一些事件,这类事情子在中国非常有市场、有生命力,即使事后证明是空穴来风、捕风捉影,也不能不让很多对于潘刚很有价值的关键人和关键部门离他远一些,至少暂时如此。如果把股权激励等经济事件重新拿回到桌面上来,麻烦就大了,不过不到不得已的情况,事不至此。
当然,如果最后破案,而且正如伊利所想,其实还是会像以前伊利与其竞争对手之间的事件一样,不了了之,或者不痛不痒地处理一下。因为对于政府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只有不出大格、没有太大的政治风险,还是捂住最好,孩子犯错也罪不当诛啊,而且可能还会影响政治团结、社会稳定呢。不过这样伊利手里的牌也就到有多了一张,当然是以股价下跌和名声下降做代价换来的。如果一直没破案,伊利就更会“坚定地这么描述和思考下去”,因为这样至少无法证明伊利是错的,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在意即使有人提到也一笑了之了。
其实这个事件的结果,在宏观上是可以预测的。就像前一阶段在《第一财经周刊》写文字时,总编伊险峰常说的一句话:商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