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段有桥爱奇艺
段有桥爱奇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22
  • 关注人气:3,3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化腾的投资并未失手

(2011-04-24 09:19:43)
标签:

杂谈

   《第一财经周刊》2011年5月16日这一期,把这篇文字刊登了,还挺接受批评的!而且,把我当做“智力支持”,呵呵,媒体智慧啊!
    读《第一财经周刊》的《马化腾为什么投资失手》,感觉真正“失手”的不是马化腾,更不是投行,而是作者。这个案例,恰恰给从前被神圣化和现在被妖魔化的衍生品还以本来之面目,很值得说说。
    作者一厢情愿地认为,马化腾几年前与投行约定今年以66元的价格卖出腾讯股票是个失手的决策,因为现在腾讯的股价已经在200元左右。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分析一下,中间的情形远非如此。
    两年前腾讯股价55元,如果以当时的55元减持,势必对股价有很坏的影响,大家看看目前A股创业板的原始股东们减持时的股价就很清楚了。因此在A股创业板上不少上市公司高管在用马化腾这种未来减持方法的时候,差不多都是得负溢价20%左右。而对于马化腾来说,这种方法还是正溢价,因此如果当时小马哥马化腾也像大马哥马云那样希望“生活更好一些”而必须减持,则使用这种方法是最佳的,这也显示出衍生品的价值与魅力。因为这种方法不仅没有打击当时腾讯的二级市场股价,66元对于当时55元的股价还相当正面。而且虽然在两年后兑现,但是每年还有10%左右的收益,这也非常合算。另外,对于马化腾来说,他个人的大多数资产都是腾讯股票。也就是说投资是过于集中的,因此即使在55元的几年前,也应该分散一些,减持一部分而不是特别多其实是理智的投资表现,和作者描绘的“投资失手”更是沾不上边儿。
    再多说几句,其实对于投行来说,虽然结果看上去像是天上掉馅饼,赚的盘满碟满。但是其实投行并不会真的冒着这么大的股价下跌的风险去赚这些钱,这不是投行的生存模式。做这种生意的投行更多是从交易中赚取佣金,而不是和某个客户对赌,投行会依据“热土豆”原理,把这个风险性收益也卖出去,他们在这一买一卖中获得交易的佣金,也就是无论谁赢谁输投行都会去赚这种几乎无风险的小钱,而不是去做冒大风险赚大钱的赌博某一方,其实交易多了小钱也就变大了。否则,那些投行早就因为在无数次的交易中的某次“失手”而破产了,根本不会等到金融危机。
    当然即使不是这个投行,那个匿名的对赌方一定存在,他们是依照什么投资逻辑赚钱呢?其实他有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冒大风险赚大钱,也就是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66元买、200元买,当然如果股价下跌就得承担相应的风险。另外亦可以,采用另外的衍生品锁定亏损和收益,只要付出66-55=11元的融资利息成本,就可以获得一大笔资金使用,这笔资金的成本是两年差不多每年10%左右,对于很多投资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请记住当时是2009年!当然,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也可能会把这个生意分拆或组合成其他的产品,来满足其他类型投资者的需要。总之,对于投行来说,就像交易所一样,只要有交易量就可以盈利。而这些不同需要的投资者就是投行最喜欢的客户。
    因此,在这个案例里,马化腾等都未失手,相反都很成功。
    读到这里,读者可能会质疑,看起来好像对大家都有好处,但是在投资里应该是1+1等于2呀?这种对大家都有益的事情怎么可能呢?其实是可能的,前提就是大家各自的需求不同,如果大家的需求相同当然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案例里,马化腾就是想减持但不影响当时股价,投行就是想通过扩大交易来获得无风险的佣金,另外匿名的一方或者想得到高风险高收益,或者想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最后,他们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了,其实这才是金融衍生品的本来面目,既非神圣,也非妖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