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药业不会是一个特例
(2011-02-20 00:12:25)
标签:
股票 |
分类: 我的投资与方法 |
当时的买入价7美元,目前4.7美元,亏损超过30%。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看得出来,这位投资者是以灾难投资法的思维进行投资的。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也不是我们最关心的,我最关心的是这个投资逻辑本身的问题。
这些具体的数据已经如此精确,但是提供这个数据的公司可信吗?
我查了一下公司竟然只有一个英文网站,没有查到中文网站,呵呵!(其实不是没有,而是中英文网站不同,而且没有链接,域名也不同,而且百度上居然很难查出来)有意思的是英文网站上有长篇累牍的产品介绍,而中文网站上一笔带过。还有一堆也叫天一的其他药业公司。这多少有点儿不可思议,其中的深意就不言而喻了。我以前也只见过中英文内容有差异的公司网站,又长了见识。当然到这里可能还不能说明问题,还有很多具体的研究工作要做,但是我们如果想这个朋友做投资决策,显然是忽略了格雷厄姆说过的“模糊的正确不如精确的错误”之类的问题,或者是被“数据的精确而非准确”引入歧途。
当然我举这个例子,是因为最近半年关于一些在美上市的中国民营公司因为作假被调查引起的,本来是想挖掘一下这里面是否有成长投资法可以一显身手的机会。而这些以很低成本、通过非常小的投行中介和服务机构、借壳上市的公司PB和PE非常吸引人,比如这个天一药业PE只有2倍,注意不是PB啊!和国内A股动辄七八倍PB100倍PE相比,诱惑力是很大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别有什么系统性的风险,本来就是假的和未来会破产。对这种资本运作太熟悉了,本人曾经经历过一个,上市和退市仅仅相隔一年,呵呵!不好说出具体的名字来。
其实,分析起来并不困难,就是要看收入是不是真的?如果是、这些收入是自己的还是从关联公司借来的?如果也没问题、则利润是不是真的?如果也没问题、则利润是不是可复制而非临时的?等等。天一让我怀疑的是关联交易放大了销售收入,核心技术真实性打折扣(或者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里,或者卖A产品说成卖B产品,高层次的包装)。或者是个销售公司。如果天一没有这些问题,即使也有虚的成份,倒是真可以买点儿。请有行业背景的朋友关注、关注。这个例子特别让我想起中过签现在还没有说法的胜景山河!
看来不少评论最近美国交易所调查一些国内公司的评论,很多有一些民族情结,好像被人家歧视了。甚至举出沽空的投机者的“恶人先告状”的例子,其实人家至少是按照法律做事儿的,虽然不乏小人之心。而对待我们这些公司的控股者同胞,还是首先怀疑一下利人利己啊!
继续关注包括天一在内的这类公司,如果有机会研究一下。还是源于能力圈的概念,与那个以每小时50多美元雇私家侦探在哈尔滨调查的美国做空投机者相比,我们是有一定的“优势圈”的。